《说文》曰:“帖,帛书署也。”书法艺术是与文字相伴而生的。文字作为语言的书写符号,其本质功能是记录语言,但书者总会在使用过程中追求文字的形式美,最初只是在自发审美意识的潜在支配下,有意无意地推动书法的演进。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文学艺术的自觉,唤起了人们对书法的爱好和重视,涌现出大批书法圣手,产生了大量书法名作。此时“帖”指古人墨迹前加题署。唐代,书法作为独特个性特征的艺术,从庙堂传播到民间,追求书法艺术美成为一种时尚。为欣赏和临习,人们开始广泛搜求名人墨迹,摹勒成帙,刻帖应运而生。“帖”作为书卷的计量单位,与纸、卷、帙并用。贞观年间,书迹的一段已称一帖。至宋代始,公私刻帖蔚然成风,以后各代刻帖不断,至清中期达到鼎盛。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命侍书学士王著摹刻秘阁所藏法书,编为十卷,每卷首刻“法帖第×”字样,“法帖”之名相传由此始行。
法帖分单刻帖和集刻帖两种。单刻帖即单刻一种,如《伯远帖》《乐毅论》《争座位帖》等;集刻帖即将各种帖汇集在一起摹刻而成,又称丛帖,如《淳化阁帖》《大观帖》《停云馆帖》等。现存最早丛帖为《淳化阁帖》。《淳化阁帖》共十卷,收录古代先秦至隋唐以前诸多名人的书法墨迹,包含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共103人420篇作品,有“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之誉。法帖保存了古人的优秀书法作品。历代法帖数量极其丰富,徐自强、吴梦麟《古代石刻通论》提及,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法帖,现已编目的达837种、3844册。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也收藏了大量法帖,法帖是研究古代书法艺术、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的极好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