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学 . 图书馆学 . 文献学与文献保护 . 【中国古籍整理】 . 古籍版本 . 套印本

套印本

/edition printed in multiple colors/
条目作者徐忆农

徐忆农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273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273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采用套色或套版印刷的图书传本。

英文名称
edition printed in multiple colors
所属学科
图书馆学

套印本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套印本指两版至多版分色套印本,即套版复色印本。广义的套印本既包括套版复色印本,也包括单版复色印本、饾版拱花印本、活字套印本,以及近现代铜版、石版、珂罗版、胶版、丝网版等印刷出版物中的各色套印本。

套印技术是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中国古代对世界印刷技术进步做出的重大贡献。普通雕版印刷术是将图文雕刻在整块印版上,然后在印版上敷墨覆纸刷印,若是首次刷印,有时会选敷红色或蓝色,所印传本都属于单版单色印本。这种雕刻整版印刷术至迟在唐代已出现,而在六朝至隋唐间盛行一种依次在纸上轮番捺印的佛教图像,敦煌遗书中有少量传本存世。20世纪后期,在西安和阜阳唐墓出土的唐代印本方形《陀罗尼经咒》,带有明显的四版拼合特征,且墨色深浅不一,有学者认为这些经咒似由四块印版捺印而成。现存中国早期的雕版印刷传本为唐五代时期刻本,其中少量传本有手绘彩色插图,如西安博物院藏唐刻墨印本《陀罗尼经咒》,中心有三色手绘插图。在敦煌所出佛教版画中,有部分以手工在墨印图上填绘色彩,如现藏法国的五代刻印《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像》就是手工填色版画。1974年,在山西应县建于11世纪的木塔中,发现了三幅辽代绢本彩印《南无释迦牟尼佛像》,画面左右人物、图案对称排列,而文字左正右反,当是采用盛行于唐代的夹缬印花法印制的,这种印法是织物型版漏印的延伸。捺印本、雕版印绘结合本、夹缬印本的佛像与经咒,对套印本的产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另外,中国在10世纪末北宋时期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雏形。交子印制相当复杂,宋人李攸在《宋朝事实》中记载北宋初蜀地富商联合印制私交子的细节称:“同用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这里的“朱墨间错”,有部分学者解读为双色套印,但学术界一般认为此语指以朱色印章捺印在印刷票面上,与墨笔题号交错配合,用于增加防伪功能。多色捺印术源自西汉织物印花。1983年,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两件铜质印花凸版,背面均有小纽用以穿绳,便于执握捺印,说明西汉已掌握了织物多色捺印花纹技术。北宋天圣元年(1023),宋廷将交子收归官办,其后宋朝政府陆续印刷发行了官交子、钱引、会子、关子等名称各异的纸币,但无实物存世。1981年,在安徽东至县发现了关子钞版10块,现存8块,厚度基本一致,4块尺寸与半叶书版相近,4块为无纽印章版,整套钞版被鉴定为13世纪“南宋末年私印关子铅版”。有学者认为,此钞版当为采用多版分色套印工艺的印刷版。宋代纸币的印制技艺,不仅推动了后代纸币印制工艺的继续发展,而且为版画、书籍多色套印技术的演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73年,西安碑林在整修《石台孝经》时,发现了三色彩印版画《东方朔盗桃》,画面浓墨、淡墨、浅绿三色间错,有学者认为此画为12世纪金平阳府(今山西临汾)的单版复色印刷品,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彩印年画,也是世界最早的彩印版画。20世纪40年代,在南京中央图书馆发现一部元至正元年(1341)中兴路资福寺刻朱墨套印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与注文及卷首扉画均以朱墨相间印制,是现存最早的套色印本书籍。此经今藏台北,据介绍,此经系刻在同一版上分刷朱墨两色,属单版复色印本。至明代,单版复色印本的色彩更为丰富,在古籍书目中通常著录为“彩色印本”,代表作有明万历年间程氏滋兰堂刻彩色印本《程氏墨苑》和明刻彩色印本《花史》。单版复色印刷术进一步发展,就出现了套版复色印本。由于套版印刷工序复杂,成本较高,因而在古代中国除纸币、年画、笺纸等特殊印刷品外,长期未能成为书籍的主流印刷方式。在套版工艺产生的早期,主要用朱、墨两种颜色印刷书籍,随着技术的进步,发展出用三色、四色、五色甚至更多色来套印书籍。据学者研究介绍,明万历至崇祯年间,大部分套印本书籍出版于湖州地区,南京居其次,其他地区数量较少。中国传统的套版复色印本书籍大多是套印其文字部分,如评语、注释、句读等,从双色至六色皆有,套印图画的只占很少比例。如湖州闵氏、凌氏、茅氏套版印刷书籍有100多种,仅见今藏德国的明崇祯闵齐伋刻《会真六幻》之《会真图》(一作《西厢图》)为彩色套印本,又见明天启茅氏刻《武备全书》、明末凌瀛刻《千秋绝艳图》等书插图为朱墨套印本。与此同时,荷兰汉学家高罗佩(1910~1967)所著的《秘戏图考》记载了8种明代套色画册,出版时间大致在明隆庆至崇祯之间。另外,现藏法国的明万历杭州陈昌锡刻《湖山胜概》的插图为彩色套印本。17世纪的明朝末期,在南京出现了更为复杂的据形分色分版的“饾版”和有凸起立体效果的“拱花”套印技艺,胡正言、吴发祥分别印制了《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萝轩变古笺谱》等精美彩色版刻艺术珍品,标志着中国的套版复色印刷术已达到非常成熟的水平。

清代的套印事业继续有所发展,尤其是宫廷内府应用套版印制了不少质量较高的书籍。五色套印本《古文渊鉴》《劝善金科》,四色套印本《御选唐宋文醇》《御选唐宋诗醇》,朱墨套印本《曲谱》《昭代萧韶》等,清丽醒目、刻印精美,均为内府套印的代表作品。在民间,套印本书籍也在陆续刊行,道光时期涿州卢坤六色套印的《杜工部集》较为著名。另外,在宫廷内府,清乾隆时期金简(?~1794)主持刻制木活字25万余个,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书》,其刷印工艺较有特色,是先用套格刷印格纸,再套刷活字版而成书,实可称为活字套印本,所印130余种书中大多为单一墨色套印本,也有朱墨套印本。在民间,多色活字套印本今也有传本存世,如咸丰时期谢氏活字四色套印本《御选唐宋诗醇》较为著名。与此同时,清代继续涌现出不少带有木刻彩印版画的书籍,如清初刻李笠翁评本《三国志演义》中就有彩色套印插图,又如康熙年间芥子园甥馆刻彩色套印本《芥子园画传》与金陵王衙刻五色套印本《西湖佳话古今遗迹》、雍正年间四明樵石山房刻套印本《天下有山堂画艺》、道光年间句容景行书屋刻彩色套印本《金鱼图谱》等,都是带有大量木刻套印精美版画的书籍,其中最著名的是用饾版彩色套印的《芥子园画传》。进入20世纪,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继承传统木刻套印工艺,用饾版、拱花分别复制了《十竹斋笺谱》《萝轩变古笺谱》与《十竹斋书画谱》等书。特别是荣宝斋雕刻饾版达1667块,用8年时间印制了《韩熙载夜宴图》,几可乱真,把中国传统套色印刷术推向了新的高度。

清康熙内府刻五色套印本《古文渊鉴》清康熙内府刻五色套印本《古文渊鉴》

自彩色套印技术发明后,中国不少地区的民间年画采用木版套色印刷,据学者估计,存藏于中外的年画数以万计。张贴年画的风俗形成于宋代,在明末清初已风靡朝野,清代的年画印刷作坊遍及全国各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县杨家埠、河南朱仙镇、陕西凤翔、山西临汾、四川绵竹、广东佛山、河北武强等地的年画最为著名。年画的题材多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戏曲故事及表现吉祥、喜庆、丰收等内容,还有门神、灶君等,因而印刷发行量很大,遍及千家万户。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前期的苏州年画有部分花卉作品,在饾版套色印制以后,还运用拱花技术使花朵凸现于纸面,与《萝轩变古笺谱》及《十竹斋笺谱》有一脉相承之处,不同的是笺谱图画占比重甚小,而苏州年画的饾版拱花所印花朵面积较大,堪称中国传统套印版画的杰作。

中国明清时期的版画,尤其是彩色画谱、笺纸、年画等木刻套印版画,通过长崎传入日本,直接影响了日本“浮世绘”的产生和发展。浮世绘兴起于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包括画家亲笔画和水印版画两种,而以后者最具代表性。浮世绘版画最初以墨色印刷,色彩以手工填绘,称为“墨摺绘笔彩”,被公认为浮世绘第一位画家的菱川师宣(约1618~1694)就有这样的作品传世。18世纪中叶,铃木春信(1725~1770)成功研制出能分版套印多种色彩的“锦绘”,为浮世绘揭开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新世界。与此同时,他还采用特殊的“空摺”技术,使画面产生出凸凹效果。将日本与中国套印工艺相比,从视觉效果看,锦绘与饾版相近,空摺与拱花相近。然而,锦绘各色印版大小相同,与明代以来复色印书套版相近,但锦绘印版大于纸张,每块印版刻有对版线,以避免错位,并加快套印速度;而饾版一般各色印版大小不同,且纸张大于印版,套印时将纸张固定在印刷台上,经逐色换版、对版、固版,直至全部套版印刷完毕。空摺是将纸覆在一块不上色的版上施压而成;而拱花一般认为有两种方法,一是使用凸凹版的双夹法,二是使用凸版或凹版平压法,空摺与拱花平压法相近。从浮世绘与中国版画的渊源关系看,墨摺绘笔彩、锦绘与空摺应是直接在中国套印技术影响下产生的技艺。与此同时,明清时期色彩华丽、内容丰富的画谱、年画,不仅销往日本,也出口至朝鲜,以及东南亚地区,并随之对这些国家的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西方,学术界一般认为,雕版印刷起源于中国后,继而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传入欧洲。现在公认欧洲存世最早的木版画刻制的时间大约是1380年。欧洲最初的木版画多为单色,有色彩的版画是以手工填色完成的,工艺与中国版画相近,但出现时间要比中国晚数百年。15世纪中期,德国谷登堡(约1394~1468)研制出铅合金活字与木质印刷机,排印《四十二行圣经》等书籍,开创了印刷机械化的先河。1457年与1459年,德国印行两版《美因茨诗篇》,除用黑色印刷正文外,又均采用红蓝双色首字母装饰,每个首字母的不同元素都以版画制作,使其能够分开并单独上色,因此所有书页都可通过单一工序印刷,这是欧洲最早的活字拼版套色印刷书籍。16世纪早期,欧洲出现明暗套色木刻版画,使人们能够用版画来模仿油画效果。方法是将同一个画面的不同明暗分别刻在二至三块版上,分次叠加来印刷。存世意大利木版画《狄奥根尼》就是用这种明暗技法印制的,购买它的客户可以选择不同的套色组合,比如浅褐、深褐组合,或者灰、绿组合。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西方先后出现的铜版、石版、珂罗版、胶版、丝网版等近现代印刷出版物中,都有套印本。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套印技术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套印本最初是在雕版印本中产生的,自问世以来,一直处于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出现过单版复色、套版复色、饾版、拱花、活字套印等各种类型的印本。中国的造纸术与印刷术陆续传入欧洲,对欧洲印刷事业的兴起具有重要影响。而近现代以来,西方印刷术演进速度加快,套印技术也不断进步,从手工印制木版画、铜版画,到铅印本、石印本、珂罗版印本、胶印本、丝网印本等近现代机械印刷图书,套印技术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代出版界,一般将各种印刷方式按照印版分为凸、平、凹、孔四大类。但无论技术手段怎样变化,古今中外的套印技术从色彩与印版关系角度来分析,在分色、分版等基本原理上,与中国传统套印工艺都有相通之处。

将图文刻制在一块印版上,根据需要在不同部位敷以不同颜色,一次刷印至同一张纸上,所印传本称为单版复色印本,又称同版分色印本或敷彩印本。代表作有元至正元年(1341)中兴路资福寺刻朱墨套印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明万历年间程氏滋兰堂刻彩色印本《程氏墨苑》等。

依照图文原稿上不同的颜色各刻制一块印版,每色印版一般大小相同,其后根据需要在各块印版上分别敷色,依次刷印至同一张纸上,所印传本称为套版复色印本,简称套版印本,也称为多版分色印本。早期套版复色印本常见以朱、墨两种颜色刷印的朱墨套印本,如明万历闵齐伋刻朱墨套印本《春秋左传》、明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红拂记》等;后来也有不少三色、四色、五色、六色等更多颜色的套印本,代表作有明天启苏之轼自刻三色套印本《奕薮》、明万历闵绳初刻五色套印本《文心雕龙》、清道光涿州卢坤刻六色套印本《杜工部集》等。

明代闵绳初刻五色套印本《文心雕龙》明代闵绳初刻五色套印本《文心雕龙》

依照画稿上不同的颜色与形状各刻制一块印版,每色印版一般大小不同,其后根据需要在各块印版上分别敷色,依次刷印至同一张纸上,所印传本称为饾版印本。饾版印法由套版复色印法发展演变而来,因由多块零碎印版拼凑而成,犹如饾饤将食品拼花堆叠,故名。饾版印法印出的作品颜色的浓淡深浅,阴阳向背,几与原作无异。代表作有明胡氏十竹斋刻彩色套印本《十竹斋书画谱》、清康熙芥子园甥馆刻彩色套印本《芥子园画传》等。

将图画雕刻成凹凸印版,覆纸压印,使图案花纹凸现纸面,这种印刷工艺称为“拱花”。拱花可以不上色压印笺纸,称为拱花印本,也可与饾版配合套印彩笺或版画,称为饾版拱花印本。现存明天启六年(1626)刻彩色套印本《萝轩变古笺谱》、明崇祯十七年(1644)胡氏十竹斋刻彩色套印本《十竹斋笺谱》,是分别由吴发祥、胡正言辑单笺成全谱的饾版拱花印本之代表作。在成谱前,十竹斋已用拱花、饾版等技术印制大量单笺售卖,而日本和欧洲在18世纪中叶第一次出现拱花印法,英国则在1796年取得专利,所以中国拱花印法早于东西各国一百多年。

以活字和套版或套色方式结合,所印传本称为活字套印本。从存世传本看,活字套印本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①活字套版单色印本。代表作如清乾隆武英殿活字印本《武英殿聚珍版书》中的大部分书籍,以及清光绪聚珍堂活字印本《红楼梦》《儿女英雄传评话》等书,虽均为墨印本,但书页的框格与活字是分版套印而成。②活字套色印本。代表作如清乾隆武英殿活字印本《武英殿聚珍版书》中的《万寿衢歌乐章》,由朱墨活字套印而成;再如清咸丰谢氏活字四色套印本《御选唐宋诗醇》,由朱墨蓝绿四色活字套印而成。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套印技术是中国传统印刷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中国,套印技术虽然未能成为书籍的主流印刷方式,但把中国书籍装点得绚丽多彩,如17世纪起饾版套印的《十竹斋书画谱》《芥子园画传》等画谱,以及饾版拱花套印的《萝轩变古笺谱》《十竹斋笺谱》等彩笺,现在仍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书。特别是明末清初饾版套印的画谱,以彩色版画与浅显文字相配合,系统介绍了中国传统绘画基本画法与流派风格,便于学画者临摹参考,不仅对普及和传承中国画技艺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在传入江户时代的日本后,对浮世绘艺术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19世纪浮世绘版画大量传入欧洲,西方的艺术家从中领悟了东方的审美意趣并吸收其艺术养分,逐渐形成了现代主义风格,涌现出大师云集的各艺术流派,进而使世界艺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崭新面貌。可以说中国套印本书籍对世界艺术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时至今日,现代套色印刷书籍无处不在,虽然套印手段日新月异,但基本原理仍与中国发明的套印技术血脉相连。与此同时,中国古代套印技术以木版水印为主要特色,经过近千年演进历程,积累创造的精美工艺,现在仍难以被完全替代。如今,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作为木版水印专业出版印刷机构,继承并提高了传统套印技术,印制的版刻艺术精品蜚声海内外,使中国传统套印工艺保持了较强的生命力,并得以持续健康发展。2006年木版水印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罗树宝.印刷之光.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0.
  • 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 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北京:中华书局,2011.
  • 井上进.中国出版文化史.李俄宪,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 郭味蕖.中国版画史略.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