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句出自章学诚《校雠通义·序》:“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语此。后世部次甲乙,纪录经史,代有其人,而求能推阐大义,条别学术异同,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见于坟籍之初者,千百之中不十一焉。”意思是将各类著作按照科学、系统、辩证的原则进行分类,将各种学术派别和流派的作品、论著进行梳理,分门别类,将其来龙去脉考证得像镜子一样明净透彻。其目的是使人一目了然,进而综述其学术源流,为做学问、科学研究者指明读书和查找资料的方向。此句在目录学、版本学、史源学中经常被引用。
句中涉及概念在章学诚之前就已经提出,各自出处分述如下:“辨章”,用于文献整理,可能最早出自汉代班固《答宾戏》“刘向司籍,辨章旧闻”。“学术”,用于指系统学问,可能最早出自南朝梁何逊《何水部集·赠族人秣陵兄弟诗》“小子无学术,丁宁困负薪”。“考镜”又作“镜考”,基本意涵相同。考,校;镜,监照。“考镜”出自宋文天祥《文山先生文集》“公考镜详密,精力不间昼夕”。“镜考”出自《汉书·谷永传》“愿陛下追观夏商周秦所以失之,以镜考己行”。以上几个出处,意为考证、使得其内涵清晰呈现。“源流”最早出自《荀子·富国》“知本末源流之谓也”,原意指源头和分流,引申为事物的起源与发展变化。
章学诚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总括之后,长期被文献学、图书专业领域,尤其是目录学奉为圭臬。文献学的主流观点认为,从刘向开始,“校雠学”一直沿革,直到郑樵开始定名,章学诚则对此进行了引申和高度概括。章学诚认为,解释源流和区分学术是同等重要的,处于并列位置,或可认为互为因果,互为补充,不可或缺。章学诚在郑樵的基础上更有进一步的讨论,认为序列和解题都很重要,并且提出互著与别裁作为辨别源流中重要的环节,必须作为文献研究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功底,才能补阙拾遗,针对学术做出有效的辨别。章学诚强调的是在书目的使用和编纂意义上,应该不仅有区别学术,还应该有辨别源流的效果,是对目录学发展的一种纠偏与平衡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