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雅斯贝尔斯在《论历史的起源和目的》中提出“轴心时代”概念。雅斯贝尔斯根据德国文献学家E.拉索克斯的历史哲学研究和德国汉学家V.施陶斯对老子《道德经》的研究,认为世界史的轴心是公元前500年左右,即认为公元前800~前200年是人类精神生产的“轴心时代”,在此时期,中国以孔子、老子及诸子百家为代表,印度以佛陀为代表,西方以古希腊哲学家为代表,几乎同时且分别在检验、质疑和重新解决古代高度文化无意识接受的观点、习俗和形态,人类开始在灾难面前通过洞见、教育和改革拯救一切,“人之存在”在整体上实现了一次飞跃,且这个飞跃构成全人类共有经验和历史整体的基础,我们当下现状及历史意识都是由轴心时代的观念决定的。雅斯贝尔斯认为,“轴心时代”所体现的文明同时发展的原因,并不是人的生物学起源或史前时代中亚马上民族的流动,我们应当以无知的态度保持知识不被绝对化。“轴心时代”的提出,引发了诸多支持者对这一概念的持续发展,也引发了诸多争论。美国政治哲学家E.沃格林认为“轴心时代”哲学家构成柏拉图回忆说所蕴含的人类精神苏醒,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的诸多研究也为理解“轴心时代”理论提供了知识背景,还有学者认为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可以被称作“第二个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