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籍安徽歙县西乡潭渡村。生于浙江金华城西南铁岭头,卒于浙江杭州。擅长山水画,兼作花鸟画,并致力绘画史论和篆刻的研究、教学,以及中国美术遗产的发掘、整理、编纂、出版工作。
黄宾虹

(1865-01-27~1955-03-25)
中国近现代中国画画家。初名懋质,应试改名质,字朴存,以所居潭渡村有滨虹亭,因号滨虹,后改写宾虹,中年后以号行。别号有予向、虹若、虹庐、虹叟、黄山山中人等。
- 英文名称
- Huang Binhong
- 号
- 滨虹
- 字
- 朴存
- 别号
- 予向、虹若、虹庐、虹叟、黄山山中人等
- 身份
- 画家
- 籍贯
- 安徽歙县西乡潭渡村
- 出生日期
- 1865-01-27
- 去世日期
- 1955-03-25
- 出生地点
- 浙江金华城西南铁岭头
- 去世地点
- 浙江杭州
- 主要著作
- 《画法要旨》《八十感言》
可分为4个时期:
①金华至歙县时期(1865~1907)。自幼攻读诗文经史,学习书画及篆刻。1883年回歙县游黄山、白岳,写诗作画。他临摹渐江、石涛等古人的作品,有时即景写生。同时潜心研读黄生、顾炎武、黄宗羲等明代遗民著作,文章受汪中、洪亮吉影响最深。1886年,应县试,补廪贡生。在扬州从陈崇光学画花卉。在安庆从郑珊学山水,得“实处易,虚处难”六字诀。1890年,全家由金华迁回歙县潭渡村,协助父亲制造徽墨谋生。1895年,致函康有为、梁启超,赞成维新变法。在安徽贵池会见了谭嗣同,引为知己。1904年,去芜湖安徽公学任教。翌年,在歙县新安中学堂教书,与友人组织黄社,纪念黄宗羲,宣传反清思想。1907年,被控为革命党人,被迫出走上海。
②上海时期(1908~1937)。来沪后,参加国学保存会,担任《国粹学报》编辑。1909年,参加柳亚子发起的南社,多次发表论画谈印的文章。1911年2月,与邓实合编的《美术丛书》第1辑出版。1911~1927年间,致力于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播。先后编辑《神州国光集》《神州大观》《历代名家书画集》《中国名画集》等金石书画图册,任《国画月刊》编辑、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等职,搜集、整理、出版美术遗产。1925年,画史专著《古画微》刊行,并参加经亨颐组织的寒之友社。1926年,组织金石书画艺观学会,主编《艺观》双月刊。1928年,参与组织烂漫社,出版《烂漫画集》第1辑,完成《美术丛书》第4辑,与前3辑重排一并出版。此后,逐渐转向教学和绘画创作,先后执教于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并任暨南大学中国画研究会导师。1928~1933年多次赴广西、四川讲学作画,所作山水画从师古人为主转向师造化为主,气韵雄逸,意境清新,独辟蹊径。1934年,刊行《黄宾虹纪游画册》,发表《画法要旨》等论著。
③北平时期(1937~1948)。1937年6月,应北平古物陈列所和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之聘,赴北平鉴定书画和担任教授。同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沦陷,遂杜门谢客,埋头创作和著述。这时他的山水画直追北宋,并整理历年游历的写生画稿,融化古人与造化,独创风格日益鲜明。1943年,在上海举办了黄宾虹80寿辰书画展览会,印行特刊,出版《黄宾虹先生山水画册》。著《八十感言》。
④杭州时期(1948~1955)。1948年,应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聘请,离平赴杭,定居西湖栖霞岭,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改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研究所(后改为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1955年,当选为华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月病重,弥留之际,留下遗嘱,将藏书藏画和本人作品、手稿捐献给国家。卒后公葬南山公墓,故居辟为黄宾虹先生纪念馆。
黄宾虹的山水画创作道路,经历了师古人、师造化和融化古人造化形成独创风格三个阶段。在师古人方面,他师长舍短,合众长为己有。他从明人入手,直追北宋,而以元人为依归。师造化则以黄山为基点,向周围扩展,一生旅行纪游画稿当以万计。他游历山川,注意景物变化,举凡昼夜朝夕、风晴雨雾、季节气候、岩石林木,必记录其景观特色。他还重视历史沿革,时代兴替,人文风情,以及沧桑变迁。看山看入骨髓,摄情景于笔端。
风格浑厚华滋,意境郁勃澹宕,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其间,又因写景抒情和相应笔墨章法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面貌。其笔墨,属于繁体的“黑、密、厚、重”,即积笔墨数十重,层层深厚,是他的山水画最显著的特点,也有简洁疏朗仅以墨线勾勒,或稍加淡墨渲染的减笔,即疏体。前者实中见空灵,后者虚中见雄逸。其章法,有山重水复,或层峦叠嶂,或平远千里的全景山水,也有半边一角,竹树岩泉的小景山水。其色彩,有水晕墨章,元气淋漓的水墨山水,也有丹青斑斓的青绿设色,更有色墨交辉的泼墨重彩,以及纯用线条的焦墨渴笔。晚年的画,愈发厚重雄奇。他的花鸟画,偶一为之,雅健清逸,别具一格。黄宾虹的书法,师承钟鼎文和晋魏。行草取法王献之、颜真卿,楷书取法《郑文公碑》《石门铭》、褚遂良等。博采众长,出于己意,浑朴沉雄之中隐含着清刚秀逸。
注重画论画史的研究,是黄宾虹艺术实践的组成部分。渊博的学识,丰富的书画实践,使黄宾虹的画论、画史研究深刻独到,主要是:①浑厚华滋。针对清代山水画出现气格柔靡软弱的现象,他发展了前人“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画评,简括为“浑厚华滋”4字,作为他追求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标准,把它提到中华民族性格的高度。②主张创造。他认为师古人是为了继承和发展民族优良传统,要师长舍短,合众长为己有,就必须废弃守旧式的临摹,必须师造化。主张:“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③笔墨虚实。在技法理论方面,他总结中国画用笔用墨的规律,提出平、圆、留、重、变5种笔法和浓、淡、泼、破、渍、焦、宿7种墨法。用笔贵在刚而能柔,用墨贵在淋漓而不臃肿。章法讲究虚实关系,要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守黑知白、阴阳开合,起伏回环、气脉连贯,离合参差、变化无穷。④学人画。黄宾虹论画,虽然没有超越文人画、南北宗论的范围,但是对文人画有具体分析。他提倡画者应学识渊博、人品高尚、功力扎实,有创造性的学人画。认为学人画磊落大方,英华秀发,静穆渊深,为画正格。
黄宾虹在现代中国画的发展中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出版有山水、花鸟画册多种,《黄宾虹文集》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