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强度与语言使用者的态度及其他一些因素有关,如双语流利程度和双语人口比例。要借用一种语言的几个词,人们不必通晓这种语言,但不理解的东西无法借用,结构特征只能在掌握的基础上借用。掌握的程度和借用意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使用者的态度。双语人数占比越高,带来的语言影响也越大。
接触强度也与一个社团对另一个社团施加的文化压力大小有关,可通过识别一些相关的社会因素得到解释。首先是接触时间,接触时间越长,一个社团或两个社团的语言使用者成为双语人的时间越多,可借用的语言成分也越多。其次是数量,若接触中的两个社团人数相差悬殊,人数少的那个社团的语言更容易获得人数多的那个社团的语言特征。第三是两个社团的社会关系,通常的情形是,处于劣势地位的社团里的人容易成为双语人,也容易搬用优势地位社团的语言特征。
接触强度是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的社会预测因素之一。一般而言,接触强度越高,可能引发的语言干扰类型越多。也即双语流利程度越高,双语使用者的人口比例越大,双语现状维持时间越长,接触可能带来的语言影响就越大。
接触强度可分偶然(临时)接触、轻微强接触、强接触和深度接触4个递增的等级。不同接触强度可引发不同的借用等级类型。最低程度的接触只有词汇可借用,而且只是非基本词汇。随着接触进一步增强,干扰的类型也随着增加。到了最后的深度接触,受语的语言面貌和类型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乃至出现类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