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壳动物亚门下分9纲:头虾纲、鳃足纲、桨足纲、须虾纲、蔓足纲、桡足纲、鳃尾纲、介形纲和软甲纲,共6.7万多种。常见的甲壳类除虾、蟹外,还有溞、鱼蚤、藤壶、鼠妇、糠虾、麦秆虫、寄居蟹等。甲壳动物分布于全球,一般为水生,多数生活在海洋,从热带到两极的海洋中均有分布,少数栖息在淡水,也有陆生、两栖或寄生性种类。有的甲壳类可以生活在7000~10000米深的海沟内,有的可以生活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上。
甲壳动物的形态结构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在体形大小、体节数目、体躯划分及附肢的分化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锐额溞(Alonella)体长还不到0.25毫米,而巨螯蟹(Macrocheira kaempferi)的两螯张开时,两螯尖的距离可超过4米。甲壳类的身体通常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头部与胸部常有愈合现象,合称头胸部;低等甲壳类一般胸部与腹部间分界不明显,合称为躯干部。甲壳动物的身体分节,低等种类体节数量多,多的达50节,高等种类体节数减少并固定,多数在20节左右。体节上伸出具有关节的附肢。整个身体外覆盖着几丁质的外骨骼,就像一套有关节的甲胄。这种外骨骼不随身体的生长而生长,会周期性地脱落,然后再生。甲壳动物有复眼(由很多晶状体组成),头部有2对触角、1对大颚和2对小颚,这是与其他节肢动物不同的。多数大型水生甲壳动物用鳃呼吸,小的种类可通过体壁呼吸。甲壳类多数为雌、雄异体,两性明显异形。交尾时,雄性将精子排到雌体内后与卵结合。大多数甲壳动物的受精卵产出后是带在身上,刚从卵里孵出的幼体与成体形态多少有些不同,要经过幼虫期,最早期的幼虫一般是无节幼体,在水中营浮游生活。水中的浮游甲壳类一般以浮游植物为食,游泳种类多为肉食性或腐食性。
许多甲壳动物可供食用。如十足目的虾和蟹,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是人类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甲壳类有着重要的生态意义。许多甲壳类是一些经济鱼、虾、蟹、柔鱼的主要食物,所以甲壳类在渔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非同一般。边远海域和深海的甲壳类资源已受到重视,尤其是南极磷虾。许多甲壳动物对人类有害。藤壶和海洋中的等足类会危害码头建筑,藤壶常附在船体上可减慢航速,陆生蟹可危害水稻,熟若蟹的体内含有毒成分,误食会中毒,这些均为有害种类。甲壳动物中的桡足类、介形类等,还是人体和脊椎动物寄生蠕虫的中间宿主。在肺吸虫流行的地区,若吃了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虾、蟹等,就会受肺吸虫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