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物和碎屑形成第一营养级;直接以绿色植物或碎屑为食的生物为初级消费者,构成第二营养级;以此类推,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为次级消费者,构成第三营养级;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为三级消费者,构成第四营养级,以此类推。在营养级的划分上,有的将第一营养级定为0级,按0~4级划分营养级,有的将第一营养级定为1级,按1~5级划分营养级。由于多数鱼类摄食的食物多种多样,营养级通常并不是一个整数值。根据某种生物的平均营养级等于各种食物成分的营养级的平均值与其出现频率乘积的和加1,通过公式可以计算生物的营养级()。当绿色植物作为某一个生物的饵料成分时,若营养级定为0,它在营养级成分权数计算时总为0,而将绿色植物定为1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得到实际的数。因此,将第一营养级定为1级更为合理。根据生物种类的营养级和所占的生物量可以计算生态系统的平均营养级(
):
式中为生物
摄食的饵料
的营养级;
为饵料
在生物
的食物中所占的比例;
为
种类在
年的生物量;
为
年
个种类的总生物量。
营养级的波动能够反映生态系统动态的多种信息,对其进行长期、系统的监测和研究是认识和管理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如,捕捞没有超过该海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时,捕捞鱼类的平均营养级的波动不大;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下降,渔获物从长寿命、高营养级的底层食鱼的种类逐步向短寿命、低营养级的中上层、无脊椎动物种类转变,说明捕捞使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营养级下降,这种开发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在中国近海生态系统中,渤海渔获物平均营养级从1959年的4.1下降到1998~1999年的3.4,黄海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从1985~1986年的3.7下降到2000~2001年的3.4;以平均每10年下降0.14~0.17的速度下降,表明高营养层次重要生物资源种类组成的变化,重要生物资源种类的个体变小及其食物组成的变化是导致中国近海生态系统营养级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