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索饵场的主要条件是饵料生物丰富,水域条件适宜。此外,还与水生生物的历史遗传因子有关。在河口湾、寒暖流交汇处,有机质、营养盐丰富,饵料生物量高,通常会成为海水动物群体的索饵场所。
淡水索饵场一般在水草茂盛、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多的河汊或支流河口。河汊是河道曲流、水流冲刷、沉积而自然形成的静水、缓流区,一般靠主流侧为卵石漫滩,对侧为岩岸。支流河口为多条支流汇合处,此处河面宽阔,水流变缓,水质条件优良,上游冲来的饵料丰富。
海水索饵场一般分布在江河入海口附近,如中国东海的主要索饵场在江苏省外海的吕泗渔场、大沙渔场、长江口渔场和浙江省的舟山渔场等地。鱼类的发育和生长需要进行索饵洄游,鱼类到达索饵场之后,由于饵料生物垂直分布的变化,引起鱼类追逐饵料生物的垂直移动。例如鲐及其幼鱼,在表层浮游生物最丰富时,就上浮至表层索饵,当浮游生物下降到较深水层时,鲐及其幼鱼也随之下降。
鱼类索饵要求饵料生物达到一定的密度,以便在取食时不至于耗费过多的能量。因此,当鱼类群体的索饵使得索饵场的饵料密度降至最低限度时,索饵群体将寻找新的饵料场。索饵场是渔业生产的良好作业区。一般索饵场鱼群密度比产卵场鱼群密度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