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学 . 渔业 . 渔业资源 . 渔业生物学基础 . 鱼类生活史 . 鱼类洄游分布 . 鱼类索饵场

鱼类索饵场

/fish feeding ground/
条目作者李捷

李捷

最后更新 2024-12-05
浏览 222
最后更新 2024-12-05
浏览 222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鱼类集群进行索饵的自然水域。又称鱼类育肥场。该水域有丰富的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腐殖质、有机碎屑等鱼类饵料食物。

英文名称
fish feeding ground
又称
鱼类育肥场
所属学科
渔业

形成索饵场的主要条件是饵料生物丰富,水域条件适宜。此外,还与水生生物的历史遗传因子有关。在河口湾、寒暖流交汇处,有机质、营养盐丰富,饵料生物量高,通常会成为海水动物群体的索饵场所。

淡水索饵场一般在水草茂盛、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多的河汊或支流河口。河汊是河道曲流、水流冲刷、沉积而自然形成的静水、缓流区,一般靠主流侧为卵石漫滩,对侧为岩岸。支流河口为多条支流汇合处,此处河面宽阔,水流变缓,水质条件优良,上游冲来的饵料丰富。

海水索饵场一般分布在江河入海口附近,如中国东海的主要索饵场在江苏省外海的吕泗渔场、大沙渔场、长江口渔场和浙江省的舟山渔场等地。鱼类的发育和生长需要进行索饵洄游,鱼类到达索饵场之后,由于饵料生物垂直分布的变化,引起鱼类追逐饵料生物的垂直移动。例如鲐及其幼鱼,在表层浮游生物最丰富时,就上浮至表层索饵,当浮游生物下降到较深水层时,鲐及其幼鱼也随之下降。

鱼类索饵要求饵料生物达到一定的密度,以便在取食时不至于耗费过多的能量。因此,当鱼类群体的索饵使得索饵场的饵料密度降至最低限度时,索饵群体将寻找新的饵料场。索饵场是渔业生产的良好作业区。一般索饵场鱼群密度比产卵场鱼群密度要低。

  • 费鸿年,张诗全.水产资源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 殷名称.鱼类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