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从事网渔具水槽(池)模型试验,上海水产学院(今上海海洋大学)于50年代借用船模静水水槽从事拖网网具模型试验。1961年编著的全国高等水产院校统编教材《渔具理论与捕鱼技术》的第一分册《渔具计算的一般原理》和2001年编著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渔具力学》中都设有网渔具模型试验的专门章节。2010年,东海水产研究所编著出版了《渔具模型试验理论与方法》。6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也十分重视网渔具水槽(池)模型试验的理论和试验。
渔具模型试验准则
网渔具模型在水槽(池)试验中有关实物网和模型网之间的形状,相应的运动速度、加速度和力的比例,及其相互换算关系的总称。又称网渔具模型水槽(池)试验相似原理。是网渔具模型水槽(池)试验的理论依据。
- 英文名称
- the principles of fishing net gear model test in tank
- 又称
- 网渔具模型水槽(池)试验相似原理
- 所属学科
- 渔业
网渔具模型水槽(池)试验准则是以力学相似为基础,即实物与模型之间应保证其外形的几何相似、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和加速度的运动相似,以及运动时产生水动力的动力相似,同时参考水工模型试验、船舶模型试验和航空器模型试验等有关相似准则而建立起来的。但主要区别是:①水工设施、船舶和航空器等的外形都是刚性体,其外形与运动速度变化无关。而网渔具是由网线、纲索、浮子和沉子等装配而成的柔性体,其外形随着运动速度的变动而变动。②网渔具模型试验的目的既要测定不同运动速度中的受力大小,又要观察网渔具外形的变化。而水工设施、船舶和航空器模型试验仅测定不同运动速度中的受力变化规律,与其外形无关。
常用的网渔具水槽(池)模型试验准则有田内准则、狄克逊准则和克立司登生准则。
田内准则。日本学者田内森三郎于20世纪30年代从事拖网渔具模型试验,于1934年发表了《网渔具模型和实物试验的关系》(A relation between experiments on model and on full scale of fishing nets)的论文。田内森三郎认为由网线编织的网渔具,网线可视为圆柱体,并根据网渔具是柔性体的特性,假设①网渔具在受力时,网线不会伸长;②网片充分柔软;③网渔具受力后处于平衡状态。由此,推出运动相似和动力相似,见田内网渔具水槽模型试验准则。
狄克孙准则。英国W.狄克孙[注]于20世纪50年代在英国阿伯丁海洋研究所进行网渔具模型试验,同时采用潜水观察和水下仪器进行测定,并建立了网渔具模型试验准则,见狄克孙网渔具水槽模型试验准则。
克立司登生准则。美国B.A.克立司登生[注]于1975年在海洋环境工程学术讨论会和海洋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上发表网渔具模型试验报告,提出了克立司登生准则,见克立司登生网渔具水槽模型试验准则。
扩展阅读
- 陈雪忠,黄锡昌.渔具模型试验理论与方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 上海水产学院.渔具理论与捕鱼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61.
- 周应祺,许柳雄,何其渝.渔具力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