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 人格理论 . 认知取向 . 个人建构理论

自我设障

/self–handicapping/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327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32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个体针对可能到来的失败威胁,事先设计障碍,从而维护自我价值的自我保护行为策略。又称自我设限。

英文名称
self–handicapping
又称
自我设限
所属学科
心理学

自我设障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逐渐兴起,成为自我研究领域的一大主题。主要发生在能力评价的成就情境中。当个体预期事情可能会失败时,故意在前进的道路上寻找、声称或创造某种看起来有说服力的障碍。一方面,若结果失败,个体可将其归因于自设的障碍,而不是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另一方面,自我设障并不意味着结果注定要失败;若取得成功,又可将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自我设障策略可分为3种:①行动式自我设障。指个体为了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归因而事先采取行动。②自陈式自我设障。指个体在从事任务之前,主动声称存在一些可能会影响自己发挥水平的因素。③抬举他人。指为自己的对手提供一定有利的信息,帮助对手,但是自己同时也在努力。自我设障策略具有暂时维护自我价值感或个人形象的短期利益的作用,但长期的自我设障行为可能使自我设障者经常处于失败的境地,最终损害其自我价值感。

关于自我设障的动机理论有:①M.V.卡文顿1992年提出的自我价值理论。认为自我设障是个体在成就情境中为了保护自我价值,转移人们对其能力的注意力而采取的一种策略。②E.戈夫曼1959年提出的印象管理理论。认为个体对自己在公众面前形象的关心是驱使其使用自我设障策略的主要原因。影响自我设障的因素主要包括归因、自尊、目标定向、群体凝聚力、任务性质及性别等。自我设障量表(SHS)由E.E.琼斯和F.罗德沃尔特于1982年编制,是最有代表性的自我设障测量工具,可以有效地区分个体自我设限倾向的高低。

  •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 拉森 R J,巴斯 D M.人格心理学:人性的知识领域.2版.郭永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