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农学 . 渔业 . 渔业捕捞 . 捕捞学 . 渔场学

渔场学

/Fisheries of oceanography/
最后更新 2024-11-20
浏览 181
最后更新 2024-11-20
浏览 181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是捕捞学分支之一。

英文名称
Fisheries of oceanography
所属学科
渔业

是研究渔场形成和变迁的机制,以及渔况变动规律的应用学科。主要研究海洋环境与鱼类行动的关系,渔场形成的机制和规律,鱼群侦查和渔情预报等。包括渔业生物资源集群、分布和洄游运动等的行动状态,以及其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查明渔况变动规律和渔场形成原理的科学。为此,是以渔业资源生物学、海洋学和鱼类行为学等为基础,并与渔具渔法学、海洋卫星遥感等有密切关系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性科学。

国际上,最早在8~14世纪,人们开发北欧渔场,开始猎捕海豹和鲸类,后开发了延绳钓渔场和北大西洋鳕鱼渔场。1688年前后,英国用帆船桁拖网开发了北海底层鱼类渔场。1819年前后,先后开发了北太平洋、日本近海和日本海的鲸类渔场。1839~1843年英国率先开拓了南极海域的猎捕鲸类渔场。日本是开拓远洋金枪鱼渔场的先驱。1901年成立了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ICES)。此后,渔业资源和渔场的调查工作迅速得到展开,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20世纪30~50年代,先后开发了三大洋的金枪鱼渔场。由此,为完善和建设渔场学累积丰富的资料。尤其是通过国际间和区域间的合作,对各大洋有关渔场,开展系统调查和研究工作。

有关国际上渔场学方面的专著有,1892年日本学者松原新之助等根据收集当时渔业生产者对渔场和渔业生物学资料,汇编成《水产考察调查报告》,被认为是日本海洋渔场学研究的经典著作;1906年那塔松(Nathansohn A)经研究首先提出“上升流水域生产力偏高,而形成优良渔场”的论断,简称为“上升流渔场法则”;1910年,日本学者北多原作与冈村金太合著编写了《水理生物学要摘》,阐明了水族的消长与海洋理化因子的关系。1918年,北原多作提出了“鱼群在潮目处集群”的法则,简称为“北原渔况法则”。喬特(Hjort)(1926)、彼特森(Pettersson)(1926)、格拉汉(Graham)(1956)、华尔福(Walford)(1958)等相继发表有关渔场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的论文。1960年,日本学者宇田道隆以其长期在海洋渔业资源和渔场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汇集各方面的知识和理论,编著出版了《海洋渔场学》,在世界上首次系统地阐述了渔场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内容,为渔场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61和1970年,拉伐斯杜(Laevastu.T)和赫拉(Hela.T)等出版和修订了《渔业水文学》(Fisheries Hydrography),并改名为《渔业海洋学》(Fisheries Oceanography);1979年威廉(William E),赫勃特(Hubert),拉伐斯杜(Laevastu.T)和华尔夫(Wolff.P)主编出版了《渔业海洋学和气象学总评》(A general overview of fisheries oceanography and meteorology);1982年拉伐斯杜(Laevastu),哈亦斯(Hayes)和牟里(Murry)合著了《渔业海洋学和生态学》;2000年哈立生(Paul J.Harrison)和派生斯(Timothy R.Parsons)编著了《渔业海洋学》(Fisheries Oceanography);哈立生(Paul J.Harrison)和派生斯(Timothy R.Parsons)于2011年主编出版了《渔业海洋学》(Fisheries Oceanography)。这些著作的出版和发表为完善渔场学学科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中国渔业历史悠久,公元前505年,吴越两国就记载了浙江沿海渔场,特别是黄花鱼渔场开发利用情况。三国时代(220~280年)《临海水土异物志》中就有关于鱼类、贝类、虾蟹类和水母的形态、生活习性的记述。南海沿岸的渔民在唐宋时代(618~896年)就已开发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渔场。随着海洋渔业的发展,一些记述渔场学的专著相继问世。明代后期(17世纪中叶),浙江宁波、台州、温州一带的渔民已对大、小黄鱼的生活习性、洄游路线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利用其生长期发声的特性用竹筒探测鱼群,形成了对网作业。明朝李时珍记述:“石首鱼(大小黄鱼)每岁四月,来自海洋,绵亘数里,其鸣如雷,渔人以竹筒探水底,闻其声乃下网截流取之”,“鳓鱼出自东南海中,以四月至,渔人设网侯之,听水有声,则鱼至矣”。18世纪中叶《官井洋讨鱼秘诀》(1743)中记述了官井洋渔民寻找鱼群的方法。可见,古代以来中国沿海渔民通过长期的捕鱼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渔场学等方面的知识。

20世纪50年代,中国组织有关部门和水产研究机构开展近海渔业资源与渔场调查。1953年,以朱树屏等为首的渔业资源专家首次系统地开展了烟台-威海附近海域鲐鱼渔场的综合调查,研究了鲐鱼生殖群体的年龄、生长、繁殖和摄食等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1962~1964年又进行了黄、东海鲐鱼渔场调查,开发了春汛烟威渔场和秋冬汛大沙外海的索饵、越冬渔场,发展了鲐鱼机轮围网、深海围网和灯诱围网渔业。1957~1958年,中国和原苏联合作对东、黄海底层鱼类资源的越冬场的分布状况、集群规律和栖息条件进行了试捕与调查。1959~1961年结合全国海洋普查,在渤海、黄海和东海近海进行了鱼类资源大面积试捕与调查和黄河口渔业综合调查,系统地获得了水文、水化学、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鱼类资源的数量分布与生物学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渤、黄、东海各种经济鱼类的渔捞海图。1964~1965年南海海洋水产研究所开展了“南海北部(海南岛以东)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1973~l976年,对北自济州岛外海、南至钓鱼岛附近水域的东海大陆架海域进行调查,获得了东海外海水文、生物、底形、鱼虾类资源、渔场变动等大量资料。1975~1978年开展了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调查,第一次揭示了该海区的渔场海洋学特征与一些经济种类的渔业生物学特性。1978~1982年先后在南海北部和东海大陆架外缘及大陆架斜坡水深在120~1000米的水域进行深海渔业资源调查,查清了中国大陆架斜坡水域的水深、底形、渔场环境等。1980~1986年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进行了全国性的渔业资源调查和区划研究。1983~1987年对东海北部毗邻海区绿鳍马面鲀等底层鱼类进行了调查与探捕,取得了绿鳍马面鲀种群数量分布,渔场环境及形成条件等基础资料。1987~1989年对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海区生态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首次肯定了该海区为多处上升流存在的上升流渔场。1996~2002年,“中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勘测”专项,首次对涵盖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中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辽阔海域进行了海洋生物资源及环境调查,是迄今为止中国海域内容最丰富、最全面的生物资源与栖息环境的科学资料和专业技术图件。总之,在近海渔业资源的渔场学研究方面,先后对四大海区的主要经济鱼虾类如大黄鱼、小黄鱼等的洄游分布和数量变动规律、渔情预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调查研究,促进了近海渔业生产的发展。洋渔业渔场开发方面,中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1986年南海水产研究所派出2艘调查船到西南太平洋贝劳水域进行了金枪鱼资源渔场调查。1988~1989年东海水产研究所派出“东方”号调查船赴几内亚比绍进行资源与渔场调查。1989~1995年上海水产大学(现上海海洋大学)派出“蒲苓”号实习船,先后与舟山海洋渔业公司等联合赴日本海俄罗斯管辖水域,西北太平洋、北太平洋中东部、西南大西洋分别进行太平洋褶柔鱼、柔鱼渔场与资源探捕调查和研究工作。1996~2001年,开展阿根廷滑柔鱼、秘鲁外海茎柔鱼、新西兰双柔鱼等渔场与资源探捕调查和研究工作。此外,1993年黄海水产研究所派出“北斗”号调查船赴白令海和鄂霍次克进行了狭鳕资源评估及渔场环境调查。2001~2015年,农业部每年组织以渔业企业的生产船为科研平台,高校和研究机构为技术依托,开展“公海渔业资源探捕”项目,对大洋性鱿鱼、金枪鱼、深海底层鱼类、秋刀鱼和南极磷虾等资源进行了探捕调查和研究,不仅为中国远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还为建设渔场学学科充实了内容。在渔场学著作方面,1962年王贻观为中国高等水产院校统编教材主编出版了《水产资源学》,并成为中国首部渔场学专著。1983年福建水产学校主编出版了《渔业资源与渔场》,1986年台湾学者郑利荣出版了《海洋渔场学》。1991年邓景耀、赵传絪等编著了《海洋渔业生物学》,系统地总结了中国近海十余种主要捕捞对象的集群和海洋环境的关系等研究成果。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需要,1995年中国农业部组织专家编写高等院校农业系列教材,1995年胡杰主编出版了《渔场学》。2004和2014年,陈新军先后主编和修订出版了《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此外,中国水产界科技工作者根据几十年来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先后编撰了《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张春霖等,1955)、《渤海、黄海、东海渔捞海图》(编者,年份)、《东海、黄海鲐参鱼渔捞海图》(编者,年份)、《北部湾渔捞海图》(编者,年份)、《中国海洋渔业区域》(编者,年份)、《中国海洋渔业资源》(编者,年份)、《中国海洋渔业环境》(编者,年份)、《东海大陆架生物资源与环境》(郑元甲等,2003)、《中国区域海洋学—渔业海洋学》(唐启升主编,2012)等。

渔场学学科的建设主要方向应是:1)分析和研究海洋环境与鱼类行动之间的关系;2)研究和掌握渔场形成的基本理论和规律;3)提高渔情预报的理论和方法;4)全面地分析研究中国近海渔场及其渔业资源发展趋势;5)参与国际合作,调查研究了解世界主要渔场及其渔业资源状况,发展趋势。

  • 陈新军.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第2版.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
  • 胡杰.渔场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 LaevastuT, Hela T.Fisheries Oceanography.London:Fishing News (Books) Ltd,1971.
  • Laevastu T, Hayes Murray L.Fisheries Oceanography and Ecology.London:Fishing News (Books) Ltd,1982.
  • 小仓通南,竹内正一.渔业情报学概论.东京:成山堂书店,1990.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