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学 . 音乐学 . 西方音乐史与当代音乐创作 . 〔人物〕 . 〔作曲〕

蒙特威尔第,C.

/Claudio Monteverdi/
条目作者余志刚

余志刚

最后更新 2024-10-11
浏览 248
最后更新 2024-10-11
浏览 248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1567-05-15~1643-11-29

意大利作曲家。中文全译名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

英文名称
Claudio Monteverdi
全名
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
国籍
意大利
出生日期
1567-05-15
去世日期
1643-11-29
出生地点
克雷莫纳
去世地点
威尼斯
代表作品
《奥菲欧》《晚祷音乐》《阿丽安娜》《波佩娅封后记》等

生于克雷莫纳,卒于威尼斯。他的创作生涯处于文艺复兴晚期和巴罗克早期之间,在音乐风格的转变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出身于克雷莫纳的一个医生家庭。小时候,父亲便把他和他弟弟一起送到当地的大教堂接受音乐训练。到16岁的时候,他已经出版了自己创作的3卷音乐作品:三声部经文歌(1582)、四声部《宗教牧歌》(1583)和三声部的《小坎佐纳》(1583)。随后,他的两卷五声部牧歌也相继问世(1587,1590)。

1589年以前,他只是偶尔在弦乐队中当一名演奏者。1589年,他被曼图亚贡扎加宫廷的文森佐一世公爵雇用,演奏小提琴和维奥尔琴。很快他就成为一名重要的宫廷音乐家和公爵的随从。当G.de韦尔特在1596年逝世时,蒙特威尔第想继任乐长,但B.帕拉维奇诺得到了这个职位。直到1601年,蒙特威尔第才在贡扎加宫廷被提升为乐长。这时,他已在意大利稳固地树立起自己的名声。

1607年2月,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又译《俄耳甫斯》)在曼图亚上演。此时他的妻子、宫廷歌手C.de卡塔内伊斯逝世。妻子逝世后,他心情沮丧,想离开宫廷的愿望又遭到拒绝。1610年他得到一笔退休金,但仍然不能离职。蒙特威尔第积极寻找新职位,并去罗马安排出版他的新的宗教音乐作品。他著名的《晚祷音乐》就是这一年出版的。他返回曼图亚时开始写另一卷牧歌。文森佐一世1612年去世后,公爵的领地上发生了财政困难,F.贡扎加削减了宫廷乐队的规模,蒙特威尔第被解雇了。

歌剧《奥菲欧》的扉页歌剧《奥菲欧》的扉页

在几乎赋闲一年之后,蒙特威尔第获得了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的乐正的职位,在这个职位上直至逝世。当他就职时,圣马可大教堂在音乐方面正处于低潮。在他的领导下,情况有所改善。但是圣马可大教堂的音乐再未达到G.加布里埃利在职期间的高度。他又为曼图亚写了几首作品,包括芭蕾音乐《蒂尔西与克洛里》(1616)。1620年他拒绝了要他返回贡扎加宫廷的要求,但仍继续为曼图亚作曲。

1628年,蒙特威尔第获准离开圣马可去帕尔马,为法尼斯宫廷完成并上演几首作品。《黛安娜与恩迪米昂之恋》1628年在那里上演。蒙特威尔第在威尼斯的莫切尼戈的家经常为演出而创作舞台作品。作品包括《唐克雷蒂与克罗琳达之战》(1624)和《普洛塞庇娜的诱拐》(1630)。

17世纪30年代,他创作较少。1630~1631年在威尼斯他写了一部感恩弥撒。《音乐谐谑》(1632)则是为一个和两个人声与通奏低音而作的咏叹调与牧歌的小曲集。《战争与爱情的牧歌》出版于1638年,但创作较早。此外,还有一部宗教曲集在1641年问世。

他的歌剧《阿丽安娜》在1640年重新上演。此后他又开始写作歌剧。《乌利塞斯还乡记》于1640、1641年在威尼斯上演。《埃尼阿斯和拉维尼亚的婚姻》于1641年上演,但只有剧情梗概和脚本保存下来。他的最后一部歌剧是《波佩娅封后记》,在1642年首演。

蒙特威尔第的不少作品佚失,现存的作品有3部歌剧,1部芭蕾,12卷牧歌(共约250首)和其他世俗歌曲,以及5卷宗教音乐作品。

在他的宗教作品中,最著名的是1610年前后在曼图亚完成的《晚祷音乐》。他运用了丰富的声乐和器乐手段,对晚祷中的诗篇歌、赞美诗和《圣母颂歌》进行了整体构思。他把单声风格的经文歌插在5首诗篇歌之间,最后的《圣母颂歌》达到全曲的高潮。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这首著名的宗教作品中,融入了很多世俗的、最新的创作手法。

尽管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为教会服务,写过不少宗教作品,但他最有名的还是那些世俗作品。从他的《牧歌集》第4卷就开始使用许多大胆的不协和音,这些新的作曲实验在当时引起了很多争论。蒙特威尔第对此做了解释,提出了“两种常规”的思想,认为文艺复兴的复调传统,即“古代风格”,可以叫作“第一实践”,而他自己所采用的新的作曲手法则可以被称为“第二实践”。在音乐创作中,这两种实践应该是并用的。蒙特威尔第以此预示和开创了即将到来的巴罗克时期的新的音乐风格。

《奥菲欧》是蒙特威尔第的第一部歌剧,1607年在曼图亚上演,题材与J.佩里的《欧律狄刻》(又译《尤丽狄茜》)相同,但采用了悲剧的结局,即冥王再次夺去了欧律狄刻的生命。不过在最后,阿波罗神又将奥菲欧变成一个星座,发出永恒的精神和谐之光,使他与欧律狄刻永远同在。这里仍然可以看出17~18世纪歌剧结局的惯例——大团圆。脚本作者是A.斯特里吉奥,全剧共有五幕,第三和第四幕发生在冥府。在这部歌剧中,纯粹的宣叙调所占的比例较小,而是大量运用了牧歌、单声歌曲、咏叙调和各种器乐形式。乐队包括40件乐器,通过使用较小的乐队组合以达到特定的情感目的、描绘效果或戏剧功能。例如在地狱的场景中使用了长号、低音琉特和小管风琴;在人间的田园场景中使用了竖笛和羽管键琴;每场的器乐前奏、间奏或后奏表达了场景和气氛的变化。

《奥菲欧》虽然不是音乐史上最早的歌剧,却是早期歌剧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阿丽安娜》据说在戏剧性上超过了《奥菲欧》,而且流传更广,但可惜它只有脚本和一首悲歌保存至今。他的最后一部歌剧《波佩娅封后记》的艺术成就也很高,特别突出地表现在对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的刻画上。在这部歌剧中,蒙特威尔第不仅更广泛地运用了“激动风格”的手法,而且明确地对咏叹调和宣叙调作了划分,更多地运用了重唱,其中有些唱段(如第二幕第五场的二重唱)甚至像是对W.A.莫扎特在100多年后的歌剧创作的预示。

《奥菲欧》第二幕的第一页《奥菲欧》第二幕的第一页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