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知觉是对人的特征和动机进行推论和判断的基本心理过程。其对象是人,包括对自我的知觉、对他人的知觉以及对群体的知觉。它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不同于物体知觉,对人知觉涉及和人关联的社会信息加工问题。例如,当我们看到其他人时,会提取出什么信息,会怎么解释这些看到的信息,以及这些解释怎么影响我们后续的行为。对人知觉既包括无意识的加工过程(注意分配、特征提取、分类、推论、刻板印象、同化和比较),也包括需要付出认知努力、消耗认知资源的加工过程。
对人知觉
关注人们怎样加工与人相关的信息并形成有关人的印象的心理过程。
- 英文名称
- person perception
- 所属学科
- 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F.海德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书中曾指出,相比物体知觉,对人知觉存在三个不同点:①人有内部生活的体验,而物体没有。②物体并不是自身行为的原因,而人则常常是自身行为的第一原因,“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表明人们的行为是有内部原因的,而不纯粹是外部环境影响的结果。③人能够精心地操纵和利用知觉者,而没有生命的物体则不能。S.T.费斯克和S.泰勒也指出,与对物体知觉相比,对人知觉具有意向性、因果关系解释倾向、即时双向性、知觉者自我卷入、被知觉者防御性或伪装、人的复杂与可变化性以及精确性不足等特点。
有学者指出,对人知觉可以区分为直接对人知觉和间接对人知觉。直接对人知觉是对人的性别、种族、年龄等外部特征的社会分类判断,是快速观察到的第一印象,不需要复杂的推理和信息加工。间接对人知觉是对他人的外部行为特征和内部人格特点的认知与判断,需要通过人的言语、表情、目光、外貌、行为方式、场景等来进行归纳和推论。
以往关于对人知觉的研究集中在探讨人们对他人(尤其是陌生人)行为解释的认知偏差。例如,对人知觉的模型能够让人们记住咖啡馆的服务员、公交车上坐在身后的一对夫妻或者至少留有印象,然而个体对他们的知觉和认知常常是不准确的,甚至伴有偏见。尤其在复杂情况下,推断他人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动机更易发生错误,这些偏见和错误包括归因偏差等。对人知觉研究的重要内容就是归因——理解对他人和自己的信息处理方式并了解人们行为的原因。社会心理学在归因领域所做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努力发现观察者把被评价者行为归因于环境或个人的规则及机制问题。近些年,对人知觉的归因研究开始涉及其中的神经机制,关注前额叶和大脑边缘区的作用与功能。
刻板印象是个体对人知觉的一种简化结果,它能够保证人们在复杂的社会中轻松、简单地评价和界定他人。对人知觉过程中,那些与刻板印象一致的信息会更容易被识别,并且进一步证实刻板印象的正确性。双加工模型解释了人们的社会认知主要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而不是个体化的结果。此外,基于社会分类的刻板印象会影响个体的身份知觉,导致人们倾向于认同内群体成员,排斥甚至诋毁外群体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