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 社会化 . 间接侵犯 . 挫折

挫折

/frustration/
条目作者李强王进
条目作者李强

李强

王进

王进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519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519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个体有目的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又称欲求不满。

英文名称
frustration
又称
欲求不满
所属学科
心理学

挫折包含5个因素:①有必要的动机和目的。②有满足动机和达到目的的手段或行动。③有挫折的情境。④有对挫折情境的认知。⑤有因挫折情境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

个体受到挫折后,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解释挫折对行为影响的理论可以区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的挫折-侵犯理论,以挫折攻击理论为代表,由美国心理学家J.多拉德等人于1939年提出,试图解释个体的攻击(侵犯)行为与挫折感之间的关系。他们最初认为,个体受到的任何挫折都必然导致攻击行为。后来作了一些修改,认为挫折只是导致攻击行为的原因之一,也会导致攻击以外的其他结果。个体受到挫折后是否引发攻击行为取决于4个因素:①受挫折驱力的强弱。②受挫折驱力的范围。③以前是否经常遭受挫折。④因攻击行为而可能受到惩罚的程度。由挫折导致的攻击行为并非总是指向挫折制造者,当个体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对挫折制造者还击时,往往把攻击目标指向其替代物,社会心理学称这种情形为目标转移。有研究表明,目标转移的一个原则是相似性,即与挫折制造者相似的人容易成为攻击目标;另一原则是受挫者寻求比自己弱小的人作为“替罪羊”,向其发泄挫折感。通过合理渠道宣泄,可以减少因挫折导致的攻击行为。在实践中,教师应该避免差生体验到很强烈的挫折感;管理者也要考虑对下属是否分配公平,避免其中一部分受挫员工出现攻击行为,导致人际冲突。

另一类是整合在一般行为理论中的挫折理论,以无奖励挫折理论为代表,由美国心理学家A.阿姆泽尔于1958年提出。当个体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下,通过连续强化形成对某奖励物的预期后,故意减少奖励、取消奖励或拖延奖励,会使个体产生挫折情绪,从而对个体的意向学习和记忆产生动机效果。个体已经建立起来的对奖励的预期,是无奖励挫折产生负面情绪效果的必要条件,预期奖励越大,个体感受到的挫折强度越大。阿姆泽尔的奖励程序效应,又称矛盾奖励效应。无奖励挫折的产生,会使个体的意向学习产生部分消退反应,但在特定程序中,将奖励条件和无奖励条件作为混合刺激物呈现,反而由于强化的不可预测性而有利于个体学习行为的坚持。个体早期习得的处理无奖励挫折的方式,会保留下来作为一种倾向,成年后遇到相同的挫折情境时会重现早期成功的行为模式。无奖励挫折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延迟满足的心理机制,对期望结果的等待产生无奖励挫折,其强度越高,延迟等待的时间越短。在实践中,教师应综合使用奖励和无奖励挫折来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的行为学习效果更为持久;利用无奖励挫折原理,训练学生的延时满足能力,鼓励学生克服当前挫折,追求长远目标。

  • 韩玉昌,任桂琴.儿童自我延迟满足的视觉认知过程.心理学报,2006,38(1):79-84.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