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比利时蒙斯,卒于德国慕尼黑。约从1544年服务于曼托瓦的F.贡扎加[注]宫廷,并于1546~1549年被带到意大利的西西里和米兰。后在那不勒斯的作曲家、歌手C.卡斯特里奥托[注]处工作,并开始创作。1553~1554年任罗马圣约翰·拉特兰大教堂唱诗班指导,1555~1556年返回蒙斯和安特卫普,开始出版作品。1556年作为歌手加入慕尼黑巴伐利亚阿尔布莱希特公爵的小教堂,1563年起担任该小教堂的唱诗班指导共30余年,直至去世。这一时期他出版了许多作品,并频繁外出旅行,赢得国际声誉。
拉絮斯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代法-佛兰德乐派作曲家的杰出代表。他与G.P.da帕莱斯特里纳是同一时期的两位重要作曲家,但是他的艺术生涯与创作风格与帕莱斯特里纳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创作的2000余首作品包括约70首弥撒曲、4首受难曲、100余首圣母颂歌、30余首赞美歌、500余首经文歌、200首意大利牧歌和维拉内拉、150首尚松和90首利德(德国艺术歌曲)。弥撒曲代表了拉絮斯创作中最具有传统性的方面,他的大部分弥撒曲都是模仿性弥撒曲,引用已有的作品的材料,这些作品包括:经文歌(多是他自己的)、尚松(N.贡贝尔、A.维拉尔特、P.de蒙特[注]和巴黎地区的作曲家的作品)、牧歌(C.费斯塔、J.阿卡代尔特、C.de罗勒和帕莱斯特里纳)。拉絮斯最重要的创作领域是经文歌。其中有二声部的说教类经文歌(为学生而作)、仪式类的经文歌、幽默类的经文歌、古典歌词类的经文歌(如以古罗马诗人维吉尔、贺拉斯的诗为歌词)和宗教类经文歌。他的经文歌既有完美的技巧,又有生动的音乐修辞手法。他从同时代的牧歌、尚松中汲取新的音乐语言风格。《西比尔的预言》就是古典类的经文歌,采用了极端的半音化风格。为7首忏悔诗篇谱写的经文歌是他著名的宗教作品。
拉絮斯的意大利牧歌受到罗勒和维拉尔特的影响,早期的牧歌富于生气,随着年龄的增长,节制和庄重成为典型的特征。1581年他还出版了一集以意大利诗歌谱写的维拉内拉等较为轻快的体裁的作品,其中包括为中国听众熟悉的《回声》和《我亲爱的夫人》。拉絮斯的尚松轻快幽默,有的融入了意大利牧歌的风格。他的德国利德风格多样,有的像牧歌那样采用动机模仿,有的仍是德国的传统的固定旋律的写法,有的则像法国尚松那样在谱曲时突出歌词的朗诵音调。
拉絮斯是16世纪最多产和创作体裁最广泛的作曲家之一。他运用当时的每一种音乐体裁和多种语言进行创作。他既掌握了传统的风格,更融会了16世纪积累起来的新的技巧,音乐创作手法和表现风格丰富多彩,是16世纪受到广泛好评的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