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众”一词最早出现在A.托夫勒的著作《未来的冲击》(Future Shock)中,托夫勒在其著作《第三次浪潮》(The Third Wave)中再次分析了“非群体化传播”将取代“大众传播”的趋势。有学者用4个不同来概括“分众化传播”,即“不同的传播主体对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方法传递不同的信息”。
分众化传播
相对“大众传播”而言的一种传播形态,是指媒体对受众市场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不同的内容与服务。又称窄播传播、小众化传播。
- 英文名称
- customization communication
- 所属学科
- 传播学
关于分众化传播的研究主要分为几个角度:①传统媒体分众化传播策略研究,如专业化报纸和电视的专业频道等。②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的分众传播研究,特别是网络技术带来的新分众化传播模式及其影响。③受众视角下的分众化传播。如有学者从受众视角出发提出了后分众化传播时代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诸如电脑报、体坛周报等专业类媒体开始涌现,带来了中国媒体的分众化潮流。电视与广播也在不断地向分众化与专业化方向转型,原有的综合频道被新闻、经济、综艺等多个专业频道所取代。互联网等出现则进一步加速了分众化传播的步伐,“私人定制”的概念开始进入受众视角,广阔而具有包容度的互联网市场为不同的受众提供了大量适宜的新闻产品,而与此同时,分众化传播也促使传媒集团内部分工的不断细化与专业化。
与分众化传播相对的词是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即是组织化的传播机构通过技术性传播媒介向大范围的受众传播信息的过程。过度推行分众化传播是对于大众传播的一种削弱,有学者指出,传媒业是建立在大众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受众太过细分,那么传媒过去所拥有的大众化市场将彻底丧失。
个性化传播是分众化传播的进一步发展,个性化传播是一种“注重人性,宣扬个性的传播”。个性化传播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倡导平等话语权以及个体价值的回归。但在新媒体环境中,个性化传播也面临着信息茧房、把关人缺失等问题。
对于分众化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领域,包括传播学、市场营销学、广告学等。在传播学研究中,主要是针对部分媒介产品等分众化传播策略进行业务上的探索或关注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分众化传播理论的适用性及新发展。主要采用的方法是个案研究与定量研究等。
分众化传播为不同的受众提供不同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受众对特定信息的要求,也从侧面促进了传媒产业的精细化与专业化;但同时,分众化媒介产品的大量生产也可能使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也对于传媒产业的大众化市场的维护产生负面影响。但分众化传播也容易受到背后商业逻辑的驱使,陷入碎片化、肤浅化的弊端,有学者也提出分众化传播会加深受众间的知沟,弱势群体的话语权被无形剥夺,从而扩大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导致公共话语平台的萎缩。
扩展阅读
- 陈卫星.传播的观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 麦奎尔 D.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崔保国,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