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位于非洲大陆东北角,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其气候特点对于古埃及园林的形成及特色影响显著,表现为埃及人对树木的崇敬和对水的作用的珍视。
壁画和挖掘出来的墓穴可以找到古埃及人园林设计和园艺活动的证据。早在古王国时期,第四王朝第一位法老斯奈夫鲁(Snofru,公元前2575~前2551)时期的贵族梅腾(Metjen)的墓室内绘制了古埃及园林的雏形,即位于尼罗河三角洲一带,面积较小,空间封闭,有精心布置的灌溉系统并种植果木和葡萄的实用果园或菜园,生产葡萄酒、水果、蔬菜,以及纸莎草。新王朝时期,根据流传下来的文字、壁画和雕刻可以了解到这一时期的埃及开始出现属于法老们的游乐性园林,起初园林内只种植埃及榕、棕榈等乡土树种,后引进黄槐、石榴和无花果等,也有芦苇花和睡莲等水生植物。
古埃及园林从分类上大致有宅园、宫苑、圣苑和墓园4种类型。
宅园即一些王公贵族在宅邸附近设置的封闭庭院,在第十八王朝时期,建造宅园成为热潮。宅园一般地形平展,场地呈现方形或矩形,采用几何式构图,设置娱乐性的水池,四周种植树木花草,设置亭台廊架。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Ⅲ,约公元前1387~前1350)时期,在奈巴蒙(Nebamun)墓穴中,壁画碎片中描绘的奈巴蒙花园(The Nebamun's Garden)即为典型的宅园。矩形的水池位于奈巴蒙花园中心,水池种植芦苇和睡莲,养有鱼、水鸟和埃及鹅。在园林四周,行列式对称种植椰枣、石榴、无花果等果树,壁画右上角是女佣在角落的小桌上摆放着果篮和酒壶,此时的宅园俨然有了游憩的功能。
阿蒙霍特普四世(Amenhotep IV,约公元前1350~前1333)时期起,私家宅园已经成为时尚,在阿蒙霍特普四世统治时代的底比斯一座坟墓的墓室画作显示,这一时期的宅园采用对称布局的几何构图,用灌溉水渠划分园林空间,一些庭院也会用矮墙来分割空间,庭院内有凉亭和长方形的水池,水池中种植荷花和纸莎草等水生植物,并养着水鸟和鱼类,四周行列式种植有椰枣、埃及榕等行道树,布置葡萄园、苹果园等。这一时期的庭院也从地中海引进一批树种,包括悬铃木、栎树、油橄榄、樱桃、桃树等,庭院借助水体和树木形成湿润阴凉的小气候环境。庭院内布置着娱乐性的园亭和廊架。
宫苑即法老拥有的庄园。其布局与达官贵人的宅园相似,但规模和装饰物方面则显示着皇家权利和地位。宫苑形式以底比斯的法老宫苑为代表,宫苑为正方形,四周有高大的院墙,主出入口塔门位于南侧,顺着两侧布置行道树和圣物雕像的甬道进入一个放置两座方尖碑的小广场。广场后即为中央住宅,住宅后为大水池,水池两端设置人工瀑布与游船码头,可以供法老游船泛舟。水池的池壁铺砌岩石,池内种植水生植物,养有水鸟和鱼。住宅两侧用栅栏和树列划分空间,从而形成数个尺度宜人的“园中园”。宫苑内规则式种植有椰枣、埃及榕、棕榈等庭院树,也有苹果、樱桃、无花果、石榴等果树。凉亭、廊架和花台是必不可少的设施。
圣苑是附属于神庙建筑群周围的林地。由于埃及的法老信奉神祇,因此大兴土木兴建宏伟的神庙,同时,他们认为树木是神祇的祭品。神庙仅限于祭司和法老使用,在部分节日如开堤节、河谷节等可能允许部分公众进入。神庙由石材作为建筑材料,其他建筑则为泥砖建筑,神庙内部不种植树木,但以林荫树与其他建筑相连,整个建筑群内布置有圣湖、水池、神像、宫殿、圣殿、花园和蔬菜园。周围的圣苑采用几何构图,大多采用轴线,成行种植树木如埃及榕、棕榈等乡土植物,甚至引种珍贵的林木以表达对神灵的尊崇。中王国及新王国时期,位于首都底比斯的卡纳克神庙(Karnak Temple,见图)还开挖了大型水池,用花岗岩或斑岩砌筑驳岸,水中种植芦苇、睡莲,甚至放养鳄鱼,例如哈特舍普苏特女王祭祀阿蒙神的巴哈里神庙。
埃及卡纳克神庙
法老和贵族为自己建造了巨大的陵墓,在墓室内雕刻反映园林的石刻和壁画,并在周围建造了户外游乐场地,作为灵魂安息的场所,由此诞生了墓园以及庭院葬礼的风俗。墓园也称为灵园或庭园,范围狭小,多设置有水池,周围成行种几棵植椰枣、棕榈、无花果等树木,布置有小花坛。在壁画中,人们并排站在墓园水池边,安放着遗体的船只在水中漂浮。西方人墓园的产生以及布局特点或许受到了古埃及人墓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