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寺为京都五山第一。原为后醍醐天皇(Go-daigo Tennō,1288~1339)的龟山离宫,在后醍醐天皇去世后,足利尊氏(Ashikaga Takauji,1305~1358)因为后醍醐天皇祈求冥福而将此地改建成寺庙,于1345年开山,作庭家、禅僧梦窗疏石(Musō Soseki,1275~1351)为开山住持。创建之初采用典型的禅宗伽蓝式配置,主要的堂舍都位于从东至西的轴线上。自创立以来,天龙寺几经火难,当时的建筑和格局已经不存,唯独位于伽蓝中轴线终端(最西端)的方丈庭园的园池(曹源池)还大致保持着建设之初的姿态。
曹源池之名来自禅语“曹源一滴水”,其东西约35米,南北约55米,背靠岚山,借景龟山。庭园的主景是方丈对岸正面的龙门瀑、石桥及湖中的立石,主景处在山林与池面倒影形成的绿色空间的圆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此举称之为日本庭园史上的最高超的设计也不为过。龙门瀑现在是旱瀑,但在江户后期《都林泉名声图会》的描绘中,龙门瀑是有水流的。在龙门瀑后方山丘腹地中发现了涌泉的痕迹,证明此地曾经水源充沛,可以引涌泉水为瀑布水源。曹源池东岸的设计也十分巧妙,以优美线形勾勒出两个深入池中的半岛,遮挡视线、增加了景深,引人遐想。
根据《梦窗国师语录》的记载,梦窗疏石曾构思在天龙寺一带建设风景优美的禅宗伽蓝“理想乡”——不仅要建设寺庙和庭园,而且要对周边地区的景观进行总体规划,形成“天龙寺十景”。梦窗疏石天龙寺构思的“十景”中包括岚山渡月桥、拈花岭、万松洞等,曹源池庭园也是其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