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约为65万平方米。场地原为平安京皇居的一部分,1331年日本南北朝合并后,此处正式成为天皇居所。直到1869年明治维新迁都东京为止的500余年间,这里一直是日本天皇的居所。
京都御所庭园位于紫宸殿北侧,由南部的小御所庭园及北部的常御殿庭园构成。在16世纪的屏风画《洛中洛外图》中,已经能够看到京都御所的庭园身影。但1626年,造园家小堀远州(Kobori Enshū,1579~1647)参与到庭园的设计改建中来,该庭园才开始受到瞩目。小堀远州扩建了小御所庭园,增设了泉水,并在御常殿外设计了地形起伏,具有多组石组的枯山水庭园。
此后庭园也几经变更,现存的小御所庭园大致形成于1675年,其他庭园部分也在这之后逐渐定型。庭园内有诸多建筑,除小御所、常御殿外,还有供夏日消暑使用的“御凉所”、供冬日使用的“听雪”宫殿,以及点缀在庭园中的泉殿、锦台等小建筑。庭园北部沿蜿蜒的溪流灵活设立了景石及多处洲滨,以精致的飞石小路和横跨水面的石桥连接庭院各处,加上造型优美的松树、枫树等植物,整个庭园景观丰富、景色十分优美。
从京都御所及庭园的布局中,可以了解日本古代寝殿建筑群建造过程中建筑与环境的典型关系,如清凉殿与萩坪、飞香舍西庭的藤壶(种植了紫藤的小空间)都极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