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于1965年6~10月,陈列于四川省大邑县刘文彩庄园。作者是当时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赵树桐、王官乙,学生李绍瑞、龙绪理、廖德虎、张绍熙、范德高,校外雕塑工作者李奇生、张富纶、任义伯、唐顺安以及民间艺人姜全贵。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伍明万、龙德辉带领一年级学生隆太成、黄守江、李美述、马赫土格(彝族)、洛加泽仁(藏族)参加了后期的创作。
《收租院》根据当年地主收租情况构思创作,共塑7组群像: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逼租、反抗。作品以情节连续的形式展示出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手段——收租的全过程,共塑造114个真人大小的人物。雕塑家将西方雕塑技巧与中国民间传统泥塑的技巧合而为一,生动、逼真地塑造出不同身份、年龄和个性的形象。群像与收租环境浑然一体,收租情节与人物心理刻画动人心魄。
《收租院》于1965~1966年在北京复制展出,引起很大反响。其后在阿尔巴尼亚、越南展览,1988年玻璃钢镀铜新材料的复制品在日本巡回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