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形笔石目代表一类底栖固着的、副胞管有序生长、具“三分叉式”胞管增生方式的笔石类群。
树形笔石目
笔石亚纲一目。
- 拉丁文名称
- Dendroidea Nicholson
- 亚纲
- 笔石亚纲
- 所属学科
-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树形笔石目由1872年建立。有学者沿用该分类单元,将其分为4个科:树形笔石科(Dendrograptidae)、反称笔石科(Anisograptidae)、羽笔石科(Ptilograptdidae)、刺笔石科(Acanthograptidae)。2014年,有学者认为反称笔石科的笔石是浮游的,应归入正笔石目(Graptoloidea);过去常用的羽笔石科(Ptilograptidae)的属种则并入树形笔石科;同时增加细管笔石科(Mastigograptidae)。
①树形笔石科(Dendrograptidae Roemer,1897)。正胞管通常向口部有加宽现象,发育口唇或口尖,或其他复杂口饰。②刺笔石科(Acanthograptidae Bulman,1938)。胞管呈拉长管状,近口部孤立、捆结成细枝状,排列不甚有序;笔石枝外形似绳状。③细管笔石科(Mastigograptidae Bates & Urbanek,2002)。树丛状笔石体,笔石枝纤细;亚胞管成对排列,向口部显著加宽;具完整纺锤条(环),缝合线不规则;正胞管和副胞管无大小区分。
树形笔石为底栖固着类型,代表笔石演化史上的早期原始类型,在奥陶纪初进化出具有自由胎管的漂浮类型(正笔石目)。笔石体形态多样,常呈树枝形、扇形、锥形等;多具茎、根状构造;分枝方式为同分枝;正、副胞管沿笔石枝有序排列,胞管增生呈“三分叉式”;胞管大多呈管状或向末端加宽,口部常具口尖;部分属种具铰结或横耙构造。
树形笔石目的化石出现于寒武寒武纪苗岭世至石炭纪密西西比亚纪,在寒武纪芙蓉世至志留纪较为常见,其他时代则不多见。其中长延限的、贯穿该地质时期的有网格笔石(Dictyonema)和无羽笔石(Callograptus)等少数属种,绞结笔石(Desmograptus)则出现于中奥陶世至石炭纪密西西比亚纪,树笔石(Dendrograptus)则从寒武纪苗岭世延续到志留纪末。绝大多数的属种常见于奥陶纪至志留纪。寒武纪苗岭世的笔石见于挪威、英国、西伯利亚和加拿大。石炭纪密西西比亚纪的笔石迄今仅发现于美国、比利时和中国海南岛。中国确切的最古老笔石见于寒武纪芙蓉世,在华北、华南广泛分布。1959年,钱义元曾在贵州三都的都柳江组(寒武纪苗岭世)中发现Callograptussp.,但仅限于报道,且标本遗失,无从考证。
主要生活在正常浅海中,化石见于台地相地层,斜坡相中罕见。全球广布,在除南极洲、非洲外的其余各大洲均有记录,但属种具有较明显的地方性。其中,在华北(凤山组及相当地层)、华南(三都组)、西伯利亚、英国、西欧、北美、南美、澳大利亚等地常见。该笔石目的主要动物群产地包括西伯利亚的中寒武统至上寒武统、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的上寒武统、华北上寒武统的长山组和凤山组、波兰冰川漂砾中的下奥陶统、加拿大魁北克的奥陶系、加拿大安大略省哈米尔顿的上志留统尼亚加拉组、捷克波西米亚的志留系等地层。
扩展阅读
- BASLER R S.Dendroid graptolites of the Niagaran dolomites at Hamilton, Ontario.US National Museum Bulletin,1909,65:1-76.
- BOUČEK B.The dendroid graptolites of the Silurian of Bohemia.Ústred. Ústava Geol. Sborník,1957,22:1-294.
- SPENCER J W.Niagara fossils: Pt. 1, Graptolitidae of Upper Silurian System.Missouri University Museum Bulletin,188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