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球虫超科壳体成分为方解石,壳壁钙质透明,微孔多,清晰,微细构造放射状,多层,隔壁双层。房室大都呈球形,亦可见变扁或饰变为各种变形,多见以平旋、螺旋双列式排列。壳面可具茸刺、刺、带状棱边或其他壳饰。口孔位于缘内或移到口面或终室末端,为单口孔或复合孔,常具次生口孔、补充口孔或补助口孔,具唇及小盖。本超科均为浮游有孔虫,分布时代为中侏罗世-现代。该超科可分为9个科,包括抱球虫科(Globigerinidae)、圆幅虫科(Globorotaliidae)和截球虫科(Globotruncanidae)等,代表属有抱球虫属(Globigerina)和圆幅虫属(Globorotalia)等。
抱球虫超科是在广海中营浮游生活的类群,通称为浮游有孔虫(planktonic foraminifera),其他有孔虫则营不同形式的底栖有孔虫(benthonic foraminifera)。浮游有孔虫以其壳壁薄、壳孔粗、壳表常生茸刺、房室与壳体膨鼓、次生口孔发育等减轻体重,增强浮力的特征,适应其生活方式并区别于底栖有孔虫。浮游有孔虫的生活区域可以从广海水体上层到千米的深度以下,深海地区底栖有孔虫急剧减少,浮游有孔虫占相对优势。抱球虫超科包括化石及现生代表仅有约一百多个属,但因个体数量极为丰富,其壳体常形成覆盖面积甚广的典型海相沉积——抱球虫软泥。抱球虫超科从中侏罗世开始出现,在中、新生代海相地层中分布广泛,时空变化迅速、阶段性明显,是划分对比地层、研究古海洋环境和古气候变化的重要化石依据。抱球虫超科在晚白垩世种一级分异度达到最高值,总数达300个以上,丰度极高。该时期特有的浮游类型截球虫科(Globotruncanidae)、轮孔虫科(Rotaliporiidae)和平卷虫科(Planomalinidae)等是白垩纪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标准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