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学 . 戏剧学 . 外国戏剧 . 英语戏剧 . 英国戏剧 . 人物

德莱顿,J.

/John Dryden/
条目作者郭富民濮阳翔
条目作者郭富民

郭富民

濮阳翔

濮阳翔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218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218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1631-08-19~1700-05-01)

英国诗人、剧作家、批评家。

英文名称
John Dryden
国籍
英国
出生日期
1631-08-19
去世日期
1700-05-01
出生地点
北安普敦郡

生于北安普敦郡一清教徒家庭。约在1644年进入威斯敏斯特学校学习,受到良好的古典文学教育。1650年就读于剑桥大学,1654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

德莱顿以诗名世,是当时诗歌新派──英雄双行体的主要倡导者。又是散文学家,他的散文风格明朗简洁,影响了一代文风。他曾把《纪念护国公逝世的英雄诗》(1659)献给O.克伦威尔。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他写了《回来的星辰》一诗歌颂复辟及查理二世复位。他早期著名的诗歌《奇异的年代》(1667),写1666年伦敦大火、瘟疫及荷兰战争等重大事件。

  1670年,德莱顿受封为桂冠诗人,并在宫廷任职。此后,他写了许多政论诗。如《押沙龙与阿奇托菲尔》(1681),攻击力图确立蒙茅斯公爵为王位继承人的辉格党人,被认为是他的优秀讽刺诗。《奖章》(1682)一诗也攻击辉格党,嘲笑他们在煽惑人民。同年又写了讽刺诗《马克·傅莱克诺》(1682)。德莱顿原是清教徒。1682年他写的《俗人的宗教》一诗斥责天主教,歌颂英国国教。1687年詹姆斯二世企图把英国变成一个罗马天主教国家,德莱顿又改信天主教,并写了《牡鹿与豹》(1687)一诗赞扬罗马天主教会。颂诗中有两首他为庆祝圣西西莉亚日而写的著名短诗:《圣西西莉亚日之歌》(1687)和《亚历山大的宴会,又名音乐的力量》(1697),诗中把音乐颂扬为美妙无比的艺术。德莱顿的颂诗和讽刺诗标志着英国诗歌中古典主义的确立。

  作为有影响的剧作家,他不仅剧作甚丰,而且是个颇有成就的戏剧理论家和批评家。他的《论戏剧诗》(1668)以四人对话的方式,讨论了新旧英国戏剧的特征、英法两国戏剧的长短、戏剧诗体和W.莎士比亚的卓越成就等问题。他还写了不少有见地的戏剧评论和剧本序言。他对古典主义三一律原则的精辟分析和对于当时受到攻击的悲喜剧的有力辩护,表明他对戏剧艺术有较深的领悟。S.约翰逊曾称他为“英国文艺评论之父”。在创作上,他把大部分精力投放在英雄悲剧的探索和实验上,试图写出富于激情、表现爱情和荣誉冲突的作品,并用押韵诗使其风格更为严整。这种英雄悲剧注重夸张和渲染,人物性格则缺少有力的刻画,比如在《格拉纳达的征服》(1670)里剧中人阿尔曼佐的勇武被强调到可笑的程度,他激昂的演说也显得言过其实,爱情与荣誉的矛盾显得造作以至难以置信。德莱顿苦心经营的英雄悲剧可以在王政复辟时期独步一时,却经不起时间的淘洗,于今已成古董。《奥伦-蔡比》(1675)是德莱顿最负盛名的英雄剧,写忠心耿耿的印度王子奥伦-蔡比与其同父异母兄弟争夺王位,昏聩的国王看中了奥伦的未婚妻,为此剥夺了他的继承权,转交给另一位儿子莫拉特,最后奥伦击败所有兄弟,杀了莫拉特,父子言和。《一切为了爱》(1678)是根据莎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改编的悲剧,在展示诗意与真正悲剧性的感染力上,在精细刻画人物形象上不及莎剧,但由于放弃双行押韵诗体,改用无韵诗,并把剧情集中到主人公死前一段,从而产生了较强的戏剧效果,成为当时十分流行的剧目。德莱顿创作的喜剧有《安菲特里恩》(1690)和《摩登婚烟》(1672)。

由于德莱顿在文学上多方面的杰出贡献,文学史家通常把他创作的时代称为“德莱顿的时代”。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