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派电影的重要特点是反传统叙事结构而强调纯视觉性或意义的呈现。作为一种影片样式,也有人称为纯电影、抽象电影或整体电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德国各种政治思想、文艺思潮空前活跃,许多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美学原则提出了怀疑,其中也包括对年轻的电影艺术的认识。他们认为,电影必须摆脱其他古老艺术的束缚和影响,成为独立的艺术,这种独立应该以它自身的特性为基础。他们看到电影最大的直观特性就在于能使静态的画面产生运动。因此,有几位画家首先进行了有益的实验,如抽象派画家H.里希特以一系列黑、白、灰三色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变化和跳跃为内容拍摄了《节奏21》(1921)、《节奏23》(1923)和《节奏25》(1925);瑞典达达主义画家V.埃格林1921年在德国拍摄了《对角线交响乐》,1924年又拍摄了《平行线》和《横线》。这些一般不超过15分钟的短片,排斥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而是以线条规律性变化、转换的视觉形象为内容。1925年起,德国先锋派电影转入一个新的阶段,例如曾受埃格林影响的W.鲁特曼将实录的镜头与抽象的表现形式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的纪录电影。这两个阶段的不同在于,第一阶段强调电影的“纯”运动感,第二阶段则更多地强调剪辑的作用。
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开始于L.德吕克的艺术创作。他要求与当时的商业影片彻底决裂,主张以电影手段发掘人与物的特征美。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立体派画家F.莱谢尔和R.克莱尔等人的电影实验作品为代表,他们当时也把运动视为电影的本性。但与德国先锋派电影的不同之处是,他们并不把手绘的图形的变化作为表现内容,而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景象结合起来表现,如1924年莱谢尔拍摄的短片《机械芭蕾》和克莱尔的《幕间休息》等。这些影片同样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主题,又被称作“达达主义电影”“抽象电影”或“纯电影”。
第二阶段以G.杜拉克、L.布努埃尔、A.阿尔托等人的实验性影片为代表。他们的影片受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表现人的潜意识,包括梦境、幻觉等。杜拉克于1928年拍摄的短片《贝壳与僧侣》(阿尔托编剧)主要是分析一个僧侣混乱的心理活动,借助一系列并无内在联系的镜头的组接进行一种精神分析。布努埃尔于1928年摄制的《一条安达鲁狗》,也是以类似方法表现人的潜意识活动,或者是对一种荒诞不经的新美学的追求。
第三阶段以1929年后法国先锋派电影转入纪录电影为标志。这种纪录电影很快就分为两种倾向:一种以嘲讽社会现象为主,如法国导演J.维果的《尼斯景象》(1929~1930),主要是以怪诞的画面和奇特的剪辑,借实录的尼斯景象嘲讽市内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另一种则是具有抒情色彩或唯美主义倾向的纪录片,如J.伊文思在鲁特曼和法国先锋派电影的直接影响下,拍摄了《桥》(1928)和《雨》(1929)。
先锋派电影运动的主旨是企图从电影的形象性和运动性出发,去扩大、挖掘电影的可能性,使电影最终成为一种独立的新艺术。先锋派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更多地是从形式出发,以自我为目的。作为一次艺术运动,许多实验性影片在表现手法、镜头技巧等方面的探索,对电影艺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欧美电影界,尤其是评论界有时也用“先锋派”一词去形容具有独创性意图的影片或创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