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美国心理学家A.特勒根和N.G.沃勒率先提出构成人格的7个因素(维度):①正情绪性。标定词包括快乐的、勇敢的、活泼的等。②负价。标定词包括心胸狭窄的、自负的、邪恶的等。③正价。标定词包括老练的、机智的、多产的等。④负情绪性。标定词包括坏脾气的、紧张的、冲动的等。⑤可靠性。标定词包括审慎的、仔细的、整洁的等。⑥随和性。标定词包括慈善的、平和的、谦卑的等。⑦因袭性。标定词包括反常的、乖僻的、不守规矩的等。后来他们和其他研究者在跨文化情境下对大七模型进行了验证,基本肯定了“大七”的稳定存在。
人格七因素模型继承了“大五”的词汇学假设思想和因素分析的研究方法,但同时也对“大五”特质词分类标准及筛选词的主观性作了批评和改进。它采取相对宽容的选词标准,更为客观全面。相比于人格五因素模型,七因素模型中的正价和负价是两个新的评价性的人格维度,其余5个维度:正情绪性、负情绪性、可靠性、随和性和因袭性,分别与五因素模型的外向性、神经质、尽责性、随和性和开放性有大致的对应关系。把评价性的维度引入人格结构研究,更能反映自然语言的全貌,但与此同时有悖于传统人格特质理论“人格本身没有评价色彩”的观点。
王登峰等人根据中文人格特质形容词确定了中国人人格结构的大七模型,并编制了信效度良好的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这7个因素分别为:①外向性。反映人际情境中活跃、主动、积极和易沟通、轻松、温和的特点,以及乐观积极的心态,是外在表现与内在
中国人人格七因素模型特点的结合,包括活跃、合群、乐观3个小因素。②善良。反映中国文化中“好人”的总体特点,包括对人真诚、宽容、关心他人,以及诚信、正直和重视感情生活等内在品质,包括利他、诚信和重感情3个小因素。③行事风格。反映个体的行事方式和态度,做事踏实认真、谨慎、思虑周密、行事目标明确、切合实际以及守规矩,包括严谨、自制和沉稳3个小因素。④才干。反映个体的能力和对待工作任务的态度,包括决断、坚韧和机敏3个小因素。⑤情绪性。情绪稳定性特点,包括耐性和爽直两个小因素。⑥人际关系。对待人际关系的基本态度,包括宽和与热情两个小因素。⑦处世态度。对人生和事业的基本态度,包括自信和淡泊两个小因素。
王登峰等人通过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发现,与西方的大五人格结构相比,中国人的每一个人格维度都包含与西方人相似或相同的成分,也都包含与西方人不同的成分。也就是说,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差异并非表现为具体的人格维度或因素的差异,而主要表现为对行为的描述和评价的程度差异。中国人的每一个人格维度反映的行为特点虽然带有一定的描述性特点,但主要是属于评价性的。同时,西方的大五人格结构比较单纯,内容划分清晰;而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则比较复杂,不同维度间存在明显的交叉与重合,而且每一个维度的意义虽然相对完整,但并不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