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personality psychology/
条目作者陈红

陈红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511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511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对整体的研究,即对个体的思想、情感、行为的独特模式进行描述、解释、预测的心理学分支。

英文名称
personality psychology
所属学科
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发表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1937)与H.A.默里发表的《人格探究》(1938)被认为是现代人格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①早期(20世纪30年代以前),是从不同学科研究取向对人格进行研究的时期,如文化学、社会学中的人格研究等。②中期(20世纪30~70年代),是人格心理学确立和研究的繁荣时期,形成了特质取向、动力取向、认知取向、社会文化取向、生物取向等成熟的研究范型。③近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是强调各种理论整合,回归对整体人的研究时期。如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对个体生命的研究、自述人格的研究。对基本命题“人与情境”的争论、“生物基础与环境(天性与教养)”的争论贯穿着人格心理学发展的全过程。

在人格心理学成为正式的心理学分支以前,通常被看成变态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的一部分。人格心理学的形成与精神病学、神经病理学、心理测量学、文化心理学有密切关系。人格心理学不同于其他心理学分支,它是对整体人的研究。人格心理学因其整合性与众多心理学分支关系密切,一方面整合生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就;另一方面又促进这些领域的发展。人格心理学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任务,一是描述和解释个体差异;二是综合众多影响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来描述完整的人。具体地说,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7个方面:①人性哲学。是人格理论家面临的第一个基本论题,体现了心理学研究者看待人的态度与对人的思考取向。回答如何看待人的本性问题,如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性恶论、人本主义理论的性善论、交互作用理论的性有善有恶论、行为主义理论的性无善恶论等。②人格结构。研究人格的构成要素及组织原则,用于解释稳定的个体差异。回答为什么每个人都不一样,如何描述千差万别的个体,一些人格理论家用特质和类型进行解释;一些人格理论家用自我和需要来解释人们稳定的个体差异;也有的人格理论家(如B.F.斯金纳)拒绝人格结构,认为人格是一些反应组合而成的行为模式,这种观点已不被关注,备受关注的是人格五因素模型。③人格动力。研究个体特征性行为的内在原因。回答是什么力量驱使人们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有观点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内在的本能冲动(性本能、生命力)驱使的;或是驱力降低、需要的满足;或是源于个体的自卑感和焦虑;或是自我实现的潜在动力等。也有人格理论家使用人格过程术语,更强调人格的动态性,与人格结构的稳定性相对应。④人格成因。研究人格形成中的影响因素。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格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方面后天环境使遗传素质的作用得以发挥和表现;另一方面个体的遗传素质也制约着后天环境的作用。不同的人格理论对遗传和环境的侧重点不同,如生物学流派更侧重先天遗传的作用,行为主义更侧重后天环境的作用,而交互作用论更侧重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⑤人格发展。研究个体自出生至老年死亡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的表现。回答人格是如何变化的,是否有阶段性。有观点认为人格是与生俱来的;或是人格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婴幼儿时期的早期经验决定成人人格。多数人格理论家认为人格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有两种研究取向,即注重变量的研究与注重个人研究,前者比较不同时间点测量的同一特征的变化情况,后者比较不同时间点测量多种特征的人格剖析图变化。⑥人格适应。研究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回答健康的人格是怎样的,有观点认为健康的人格是机能完善的人;或是自我实现的人;或是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不能与环境保持和谐状态则为适应障碍。持久性的适应障碍形成人格障碍。⑦人格评鉴。指在具体条件下具体收集个人资料的过程,回答用什么方法测量人格。人格评鉴可采用晤谈法、自陈测量、投射测量、行为评鉴、心理生理技术等。

人格心理学的应用包括3个方面:①评鉴和预测。依据人格理论编制的人格测量工具,应用于对个体的人格评鉴和预测,如对学生的智力、气质与性格等心理特点进行测量,以便因材施教;人事选拔、岗位安置和评估;临床与心理咨询中针对不同人格甄别疾病的高危人群等。②心理治疗。人格心理学家将人格理论和研究应用于个人心理问题、人格障碍的咨询和矫正。不同的心理治疗技术,反映心理治疗专家对人格本质的不同看法。③完善个人的人格。有关人格的知识有助于认识自我,提高自我修养;有助于受挫后进行情绪调节;有助于按心理健康的标准塑造健全人格;有助于了解心理障碍的根源,预防心理疾病。

当代人格心理学虽然存在各种不同的人格理论取向,多数学者支持综合的观点。随着研究技术和手段的发展,如事件相关电位(ERP)、脑电图(EE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人格生物学基础的研究更加受到重视;重视跨文化人格心理学研究;重视用整合观点研究人格,包括对自我、潜意识层面人格的实证研究。

  • 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 郭永玉.人格心理学——人性及其差异的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