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 . 旅游管理 . 旅游

旅游

/Tourism/
条目作者李天元

李天元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583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583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人们出于消遣、差旅及其他目的,短期(历时不超过一年)离开自己的惯常环境,前往他乡的旅行以及在该地的停留访问活动。


英文名称
Tourism
所属学科
工商管理

英文中“tourism”一词始现于19世纪初,最初词义为出于消遣目的的离家出行活动。汉语“旅游”一词在传统的经典辞书(如《辞海》《辞源》《康熙辞典》)中并不存在。该汉语用词的出现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4年,中国国务院将当时负责主管全国涉外接待事务的行政机构定名为“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此后,人们为了行文简便和便于上口,将这一称谓中的“旅行”和“游览”各取其词头字进行简化表述,“旅游”一词因之而生,并随着国人的广泛使用,最终发展成为汉语中的一个规范用词。在某些简略表述的特定语境下,无论是汉语中的“旅游”还是英语中的“tourism”,所实际指代的真实语意往往有可能是“旅游业”或“旅游学”。

基本内涵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旅游者在出发地与目的地之间的往返旅行活动;另一个部分则是在到访目的地停留期间的生活和访问活动。界定方式:①旅游活动系指旅游者的活动,而非旅游业界的经营管理活动。②用于界定旅游活动的技术性依据之一是出游目的,即这一活动的开展必须是出于消遣、差旅或其他非就业性(非移民性)的目的。换言之,凡是那些因打工、赴任或移民搬迁之类的目的而外出他乡的旅行,均不属旅游活动的范畴。③旅游活动的再一技术性界定依据是停留时间,即旅游者在到访地的连续停留时间至多不超过一年,否则这一来访的性质将不再是旅游。

“旅行”(travel)与“旅游”这两个词并非同义。首先,前者泛指人们在不同地点间的空间转移过程,因而可涵盖出于任何目的的离家外出行为,而后者则是将那些因就业(移民)目的的离家出行活动排除在外。其次,就前者而言,当全程旅行活动结束后,旅行者不一定返回自己的惯常居住地或出发地;而后者,当全程旅游活动结束后,旅游者必定返回其惯常居住地。

旅游活动可分为不同类型。根据工作需要,可依据不同因素对旅游活动进行分类。较为常用的分类依据包括:旅游活动开展所涉及的地理范围(例如国际旅游、国内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行距离(例如远程旅游、近程旅游);开展活动的组织方式(例如团体旅游、散客旅游);出游目的的类属(例如在消遣性目的方面: 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探险旅游、特殊兴趣旅游;在事务性目的方面:公务旅游、商务旅游、会议旅游、探亲旅游);全程服务的计价方式(例如包价旅游、非包价旅游);在到访地的停留时间(例如过夜旅游、一日游);所采用的旅行方式(例如航空旅游、铁路旅游、汽车旅游、邮轮旅游)以及活动开展的主要内容等。除上述外,在国际学术界因经济分析目的而提出的旅游活动分类中,还有一类谓之国民旅游(National Tourism),用于指参加者为本国居民的旅游活动,其中既包含本国居民的国内旅游活动,也包括本国居民的出境旅游活动。

由于观察角度的不同,对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有不同认识。就其对旅游业经营和旅游目的地管理工作的实际意义而言,主要有四个特点。①旅游活动的普及性,突出表现为其参与者范围的大众化,而不再只是少数社会上层的特权。②旅游活动的季节性。在客源地方面,旅游活动的季节性表现为居民出游量在全年时间分布上的不均衡;在旅游接待地方面,旅游活动的季节性则表现为游客来访量在全年时间分布上的不均衡。③旅游活动的地理集中性,即旅游者的活动开展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均衡。对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说,这一特点往往致使各区域的游客接待量冷热不均,甚至致使某些区域出现环境超载,而另一些区域则因接待设施的大量闲置而造成投资浪费。④旅游活动内容构成的综合性,涉及行、游、住、食、购、娱等众多方面。这意味着,旅游者实现一次完整出游经历需多种不同的旅游企业在各个环节上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