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维柯认为,历史动力是与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对历史的理解不同,也就会形成对历史动力问题的不同阐释。自维柯到德国古典哲学家,他们对历史动力问题的阐述逐步揭示出人及其活动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但真正从现实的人出发去阐释人类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人是马克思。马克思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双重批判,确立了从人的本质及其存在方式出发对历史动力问题的阐释。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形而上学的思辨领域,而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和早期人类社会现实的分析,形成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两种生产理论,从而形成了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多层次、多种形式的阐释。长期以来,中国历史动力研究先后经历了生产斗争动力论、需要动力论、科技动力论及合力论等多个阶段的探索,是体现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紧密结合历史进程与社会现实,进行特定历史时期的史学实证研究与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
历史动力问题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之一。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决定了至少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不同的历史动力理论。唯物主义的历史动力理论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这种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生产关系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具有历史性。由于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经历着一个由新变旧、由先进变落后、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过程,因此,任何生产关系都有它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作为社会的基本矛盾,存在于任何社会之中,并贯穿于每一社会的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这种矛盾运动推动着生产方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使历史前进。人类社会的历史由原始社会、奴隶主占有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生产力既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也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历史前进。唯心主义的历史动力理论则认为,人的精神因素,“理性”或“绝对意志”等支配和决定着历史的发展。这种理论早已为历史运动的客观过程证实是不符合事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