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萨里郡帕特尼镇莱姆格罗夫,卒于伦敦圣詹姆斯街寓所。家中独子,10岁丧母,由姑母抚养。年少时喜欢读书,到1751年时阅读已经非常广泛。1746年进入金斯顿文法学校,1749年进入威斯敏斯特学校。1752年入牛津大学玛格达伦学院学习神学,研究天主教教义。不到15岁就考取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1753年加入天主教,使他父亲很生气,后被父亲送到瑞士洛桑,由加尔文教派牧师D.帕维拉尔监督他的学习和生活。他在此养成了正规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大量拉丁古典文学、法国语言和文学知识。1754年底重新皈依新教。1763年在巴黎结识了D.狄德罗、J.L.R.达朗伯等启蒙运动哲学家。1764年前往罗马,对古迹做了深入研究。1764年10月在朱庇特神殿废墟上产生了撰写罗马城衰亡史的念头,但尚未决定写罗马帝国史。此后在家中度过5年,靠父亲生活。1770年其父死后曾经商两年。后定居伦敦集中精力写作《罗马帝国衰亡史》。1774年进入议会。
吉本的代表作是《罗马帝国衰亡史》。全书6卷,凡71章,120多万字。全书包括后期罗马帝国和整个拜占廷帝国的历史事件,大体可分成两部分:一至四卷为第一部分(1~47章),作者在简略回顾98~180年罗马帝国的历史以后,主要记述从180~641年,约近500年的史事。五、六两卷为第二部分(48~71章),记述641~1453年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国灭亡为止的800多年间的史事。1776年2月出版第1卷。1781年出版第二、三卷。1787年6月27日写完最后一章。不久携带手稿返回英格兰,后几卷于1788年5月8日出版。
吉本的史学思想主要有:①历史连续发展的观念。《罗马帝国衰亡史》上自罗马安东尼时代写起,下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发轫,其间跨越了1300余年,范围遍及古代世界的三大洲。不仅记述了罗马帝国之兴衰,也涉及波斯、匈奴、日耳曼、阿拉伯帝国以及土耳其帝国的历史。②重视原始资料。遍布浏览了罗马帝国创立以来至西罗马帝国时期的文献材料,从中搜集第一手资料。悉心研究古代文物,搜集古代货币,考证古代铭刻。③富于大胆的批判精神。吉本的批判精神来自他的理性主义思想。他生活在18世纪启蒙运动的时代。各国的启蒙思想家们,继承人文主义者的理想,揭橥理性主义,用唯物论反对唯心论,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反对宗教迷信,从而开展了对一切在他们看来是非理性的东西——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蒙昧主义的深刻批判。其史学思想局限在于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将战争和政事作为历史的主要课题,不重视社会经济。过分强调历史人物的作用而忽略人民群众的影响。认为人们的祸福无常,系于一人的品格。贤君在位则国治,暴君在位则国乱。他还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采取否定态度,如认为中世纪文化基本上没有什么可取之处。
主要著作还有《论文学研究》(法文,1761)、《罗马帝国衰亡史中第15章和16章某些段落的考证》(1779)、《对法国法庭报告回答的证明诉状》(法文,1779)、《我的作品和生活回忆录》(1794)、《基督教与罗马之陷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