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直播是将现场发生的事件以最真实可感的方式传播出去,没有其他任何处理,加强了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全面性。同时,现场直播使得新闻事件的结果难以预测,这种同步性无形中增加了观众的期待感。
现场直播
随着新闻现场事实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步制作节目,将声音、画面等通过设备即时播出的节目形态。
- 英文名称
- live broadcast
- 所属学科
- 新闻学
现场直播按照传播方式,可分为广播新闻现场直播、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和网络新闻直播,其核心都是异地同时的信息共享。
在广播方面,广播为了追求内容精准、避免差错,在最初多采用录播的方式。美国第37届总统F.D.罗斯福的几次“炉边谈话”被视为广播直播的开端。1949年10月1日,北京新华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身)在天安门直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各地人民广电台同时转播,这是中国广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现场直播。1986年底,珠江经济台率先进行了直播改革。在“以新闻信息为骨架,以大板块节目为肌体”的理念下,将新闻节目改为直播。其后,上海、天津、长江、楚天、郑州、重庆、沈阳等经济台也先后采用了直播的方式。广播现场直播逐渐成为各个广播电台主要的节目形态。在网络无法普及或无法使用网络以及电视等资源的情况下,广播往往成了一种远距离有效传输的工具,广播现场直播反而能够以己之长及时发挥信息传播的功能。2008年“汶川地震”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地震当晚紧急播出“汶川紧急救援”特别节目,并从次日起开始24小时全天不间断直播,这使它在危机传播中占有先天优势。广播直播主要有定点直播、流动直播、联合直播3种样式。相对于录播,广播现场直播使得广播的时效性、互动性等优势得以更有效的发挥。
在电视方面,1936年8月30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亚历山大宫举行了一场小型的歌舞表演,现场在伦敦郊外,而在伦敦市中心的广播电视博览会上,人们也通过电视屏幕欣赏到了这场表演,这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电视直播。1937年9月30日,英国首相A.N.张伯伦从德国慕尼黑谈判归来,BBC通过广播播出了名为《我们时代的和平》的节目报道此事件,这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次新闻事件的正式现场直播。1939年4月30日,纽约世博会开幕式上,美国第一次用电视直播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开幕式演讲。中国电视史上的第一次直播始于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对电视剧《一口菜饼子》的直播(因为当时电视台缺少录像设备,因此演员们只能边演边播)。195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的阅兵、游行等活动,由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辆黑白电视转播车在白天直播了庆典活动,晚上又直播了焰火晚会。此后,重大时政活动、重要文艺演出以及体育比赛等经常以现场直播的方式在电视上呈现。直到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中央电视台才实现了真正的现场直播——派遣报道组赴墨西哥现场直播世界杯比赛。1997年的香港回归72小时直播报道,是中央电视台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新闻事件直播。2003年伊拉克战争,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对非本国的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的全方位直播,并邀请了多位专家到演播室参与解说和评论。
在网络方面,其应用还处于探索之中。通常网络直播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广播、电视媒体的现场直播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另一部分是各门户网站自制的网络现场直播。相较于广播、电视现场直播,网络现场直播改变了直播的介质,使得受众反馈也构成了新闻直播的内容,受众既接收直播的信息,同时也接收受众的反馈信息,从而形成一种嵌套式结构的新闻节目形态。不同于广播、电视直播的PGC(专业创作内容),网络直播既有PGC,又有UGC(用户创作内容),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中,存在大量的用户现场直播的内容。因而网络直播内容和形式上都非常丰富,文字、图片、语言、视频以及受众的反馈等都成为网络直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中国“两会”的报道,还是巴西里约奥运会、美国大选、英国脱欧等重大事件的报道,网络直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比于录播节目,现场直播可以使受众即时了解新闻动态,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同时,可以省去录播节目中节目制作、播出的许多中间环节,达到事件的发生和受众的接收同步进行,使受众能在第一时间经历新闻事件的发生与发展。现场直播通过图像和有声语言把新闻现场、新闻当事人等全方位的信息直接呈现,使人们听其音、观其行,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具有同步性、直观性、权威性、不可预见性等特点。而网络现场直播更是以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性、互动性、广泛性等特性,促进了现场直播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