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新闻学 . 新闻实务 . 新闻表达·录制 . 新闻录制

广播特写

/Broadcast  feature;Documentary/
条目作者孟伟

孟伟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96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96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综合运用语言和实况音响,通过类似于影视特写镜头的手法表现典型且富有特征的人物活动状况和现场实况的新闻专稿形式。又称声音纪录片。

英文名称
Broadcast  feature;Documentary
又称
声音纪录片
所属学科
新闻学

特写最早来自于英国报纸,是指刊登在突出位置上的新闻;随后,英国新闻工作者把“特写”这个词引申到广播中。广播特写在欧洲出现得较早,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许多电台成立专门的广播特写部,出现了专门制作广播特写节目的自由撰稿人,并逐渐发展成两个流派。一派以德国P.L.布朗(Peter Leonhard Braun)为代表,用富有表现力的音响构建音响画面,尽量不用解说词,主要代表作有《鸡》《8点15分,第三手术室,髋关节整体更换》《欧洲的钟》等;另一派以丹麦广播特写作家N.彼得(Niels Peter)为代表,认为音响和解说并重,人物讲话表现力最为丰富、生动,主要代表作是《冰崖狩猎记》《心中的向往》。

  1987年,中国举办了第一届广播特写研讨会,但长期以来,广播特写只停留在国际大奖和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上,很多基层广播电台并没有广泛运用。 1995年布朗将广播特写经验介绍给中国广播界,使运用音响的表现手法制作广播节目的形式逐渐受到推崇。

广播特写将新闻的真实性、文学的艺术性和评论的思辨性结合在一起,能引发听众的想象力和兴趣,形成鲜活直观的画面感和身临其境的参与感,是广播新闻中的精品。其制作目的不是为了报道事实,而是为了表现事实。从新闻价值方面可以分为新闻性特写和社会性特写,从题材方面可以划分为人物特写和事件特写。

中国新闻奖广播专题类别中设有广播特写奖项,在西方发达国家,涉及广播特写的奖项众多,如麦陆利奇国际广播节、欧洲广播联盟等都将广播特写作为一项重点艺术成奖项。

  • 曹璐,吴缦.广播新闻业务.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