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的报纸版面受书籍排版影响,文字竖排,一栏到底,没有字体、字号的变化。直到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报纸的版面模式影响,中国报纸由书册式向单页式转变,每张只印1面,分上下左右4个版,每版高约27厘米,宽约25厘米,可经剪裁后订为1本书。至辛亥革命时,多数报纸版面已与现代报纸近似,采用双面印刷,篇幅加大,每天出对开1~3张不等,每版分栏由1~3栏增加到5~7栏不等。这一时期的版面开始活跃,如《申报》“上下横截,分列短行,另刊大字,则要标题”,稿件编排上重要新闻放到头条,字体也因稿件重要程度而有所区别。报纸上栏目设置也不断增加,标题制作多样化,出现了多行题,新闻照片也开始出现。20世纪50年代,中国报纸编排受苏联影响,报纸版面由竖文竖题、上下分栏,变成横排,版面大多分为4栏长栏排。1956年汉字改革方案公布,《人民日报》率先改版,采用简化字,版面分为8个基本栏,此种版面逐渐成为中国报纸占主导地位的编排形式。1966~1976年期间,报纸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版面设计停滞不前,甚至滥用大字标题和大幅宣传画,版面编排的浮夸风非常严重。直到20世纪80年代拨乱反正以后,报纸版面的发展才重新步入正轨。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排版和彩色印刷的普及,带动了报纸版面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市场经济环境下媒介竞争的加剧,也促使报纸编辑大胆探索和创新。这一时期,版面被视为塑造报纸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报纸的总版数和彩版数量极大增加。为了增强版面的视觉冲击力,各种版面元素被充分地运用,现代化、国际化和个性化,逐步成为报纸改版的主旋律。
好的报纸版面既能有效传递新闻信息,又能赢得用户。报纸版面应遵循“三步五秒效应”,即读者在“距报摊三步远、五秒内”接触到报刊,就能被吸引购买和阅读。一般而言,报纸版面具备3种功能:①版面是报纸引导舆论的重要方式。版面编辑将自己的态度和情感投入到对版面空间、编排手段和布局结构等要素的运用中,通过这些要素的组合与设计,来实现引导舆论的功能。②版面是帮助和吸引读者阅读的重要手段。好版面在稿件的位置安排、层次区分、标题制作、色彩运用等各方面都是将方便与服务用户放在首位的,引导他们去选择和阅读,帮助他们节省时间和精力,并使他们兴味盎然。③版面是形成报纸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报纸的定位不同、编辑方针不同,体现在版面上,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版面形象。好的版面具有形象标志的功能,可以让用户不看名称就能从众多媒体中一眼认出它。媒体改版时也会对版面的变革格外谨慎,防止因为形象的突变使用户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