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徐志摩

/Xu Zhimo/
条目作者那济世撰杨衡宇译
条目作者那济世撰

那济世撰

杨衡宇译

杨衡宇译

最后更新 2021-06-09
浏览 224
最后更新 2021-06-09
浏览 224
0 意见反馈

(1897-01-15~1931-11-19)

中国诗人,散文家。名章垿,初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字志摩。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徐志摩生于中国浙江海宁的一个殷实家庭。幼年接受私塾教育,1915年从杭州一中毕业,1916年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学习法律,翌年转入北京大学法科。1918年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克拉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徐志摩徐志摩

1921年春,徐志摩入英国剑桥大学学习两年。其间接触到诸多名人以及伦敦各种文学流派的先进思想和文化,钟情于P.B.雪莱、J.济慈等英国诗人的浪漫主义诗歌。徐志摩的社会观、文化观和文学观发生巨变,从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开始翻译大量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诗人和小说家的文学作品,并用朴素的白话文创作新诗。《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等作品充分展现了他的诗艺和才华。

1922年10月,徐志摩返回中国,发表了大量诗文,并参与成立文学社团“新月社”,社名是徐志摩根据印度诗人R.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而起的。参加者有胡适、梁实秋、闻一多、沈从文、饶孟侃等。新月社成员决定,社团的座右铭和目的是传播“为艺术而艺术”的基本原则,创作以真、美、爱为主题的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新文学。1925年,徐志摩的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出版。诗集颇受好评,使他在新文学领域崭露头角。此后,又出版诗集《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除诗歌外,还出版有散文集《落叶》(1926)、《秋》(1931)等,广泛探讨了理想主义的人人生及时事,也有些文章是对往事的回忆。

1924年4月,徐志摩任印度诗人泰戈尔首次访华期间主要翻译。徐志摩认为泰戈尔的诗歌颇有意义,在品味和气质上清新脱俗。他高度赞扬泰戈尔的诗,并一向对这位印度诗圣报以十分虔敬的态度。泰戈尔也曾亲切地为他取印度名“素思玛”。他在后来给泰戈尔写信时一直沿用此名。1928年10月,徐志摩到访印度圣蒂尼克坦,在那里停留数日,并向国际大学师生发表了列演讲。

1925~1926年,徐志摩应邀主编《晨报》副刊《诗镌》,并在多所大学任文学教授。1928年3月创办《新月》月刊,聚焦西方文学和自由思想。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飞机从南京前往北京,飞至山东泰安附近时飞机失事,罹难时年仅34岁。

中国浙江海宁徐志摩之墓中国浙江海宁徐志摩之墓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