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

/Qu Qiubai/
条目作者王汝良

王汝良

最后更新 2021-06-09
浏览 552
最后更新 2021-06-09
浏览 552
0 意见反馈

(1899-01-29~1935-06-18)

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理论家、文学家、翻译家。

又名霜、懋淼,字秋白,以字行。江苏常州人。1917年入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学习,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以《晨报》记者身份采访旅苏采访考察,1923年回国后负责《新青年》《前锋》《向导》等刊物的编辑工作,并参与创办上海大学。后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工作。1928年赴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并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1930年回国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31年后在上海与鲁迅领导左翼文学运动,并进行文学创作和翻译。1935年就义于福建长汀。作品涵盖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理论、教育、政治思想等领域,主要有散文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和《多余的话》;译著有《高尔基创作选集》《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等,均收入《瞿秋白文集》(14卷)中。

瞿秋白瞿秋白

印度佛教文化对瞿秋白早期思想和活动有一定影响。其1923年在《新青年》《前锋》杂志发表文章时曾用笔名“屈维陀”,即韦陀菩萨的谐音。曾读过梁漱溟的《印度哲学》,对R.泰戈尔的“森林哲学”表示接受,对用“梵我同一”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予以认同。1924年4月,泰戈尔抵达中国后不久,瞿秋白先在《向导》第61期发表《台戈尔的国家观念与东方》一文,后又在《中国青年》第27期发表《过去的人——家庭与世界》一文。前文肯定了泰戈尔对西方国家主义观念所进行的批评,但对他提出的“东方世界主义”的可行性表示质疑;后文借助对泰戈尔小说《家庭与世界》的分析,对他希冀通过“爱与光明”拯救印度的观点进行批评,但肯定了这部小说无可置疑的艺术价值。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