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形成于公元前1世纪,主要内容为弥兰陀王向佛教僧人龙军(音译为那先)问道的语录。弥兰陀王即米兰德一世,是希腊人在西北印度所建立的大夏的国王。该经不但保存了众多佛教教义,对研究古代希腊、印度历史也有一定的价值。
《弥兰陀王问经》记录了弥兰陀王向龙军比丘询问佛法并皈依佛教的过程,其中包括智慧、轮回、业报、烦恼、涅槃、灵魂观、佛陀观、僧团修行等内容。
《弥兰陀王问经》最初写成时的语种不详,可能是梵语或混合梵语,现有北传与南传两种传本。北传版本见于汉译,现存两部题名为《那先比丘经》的译本(T1670A、B),分别为两卷本和三卷本,译者身份皆不详,大约译于东晋时期(317~420),其底本可能是说一切有部所传。南传本为巴利语本,篇幅约为汉译本的4倍,最后的几章据考证是后人续补,大致定型于4世纪。缅甸版巴利三藏将其收入《小部》之中,而在斯里兰卡及泰国版巴利三藏中,则属于藏外典籍。巴宙将此巴利语本翻译为汉文,名为《南传弥兰陀王问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另有英、德、法、日等多种译本或节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