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北连青海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与云南省相毗连,东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相邻。西和南分别与克什米尔地区、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等国家和地区接壤。南北最大宽约1000千米,东西长约1900千米。面积约120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2.5%,仅次于新疆,居第二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治区。简称藏。
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北连青海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与云南省相毗连,东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相邻。西和南分别与克什米尔地区、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等国家和地区接壤。南北最大宽约1000千米,东西长约1900千米。面积约120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2.5%,仅次于新疆,居第二位。
截至2020年底,辖阿里地区1个地区,拉萨市、日喀则市、昌都市、林芝市、山南市、那曲市6个市。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拉萨市(见表)。
西藏自治区行政区划表(2020) | |
行政区划 | 市辖区、县 |
桑珠孜区、南木林县、江孜县、定日县、萨迦县、拉孜县、昂仁县、谢通门县、白朗县、仁布县、康马县、定结县、仲巴县、亚东县、吉隆县、聂拉木县、萨嘎县、岗巴县 | |
藏族自古以来即繁衍生息于青藏高原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公元前青藏高原即居住有许多以游牧为主的原始部落。公元7世纪雅隆河谷的悉补野部首领第32代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各原始部落,建立了吐蕃王朝政权,定都逻些(今拉萨)。唐贞观十五年(641)吐蕃王松赞干布与唐文成公主联姻,奠定了吐蕃与唐朝同为一家的亲密关系。从此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医药和历算等科学知识传入西藏,促进了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创制了藏文,传入佛教文化,制订了法律,建立了严密的军事制度,进行行政区划,设立了各级官府,统一了度量衡制,吐蕃农牧业走向繁荣兴旺的极盛时期。唐高宗时,封吐蕃王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封为宾王。8世纪初,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又向唐朝请婚。唐景龙四年(710),唐中宗以金城公主与吐蕃联姻,更促进了藏、汉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唐长庆三年(823)吐蕃赞普赤热巴巾和唐穆宗派官吏在拉萨大昭寺前建立了象征藏、汉两大民族友好关系的唐蕃会盟碑。此后,唐与吐蕃的亲谊关系发展历二百数十年之久。
唐末,西藏内部发生了混乱和分裂,各小部落间互相征伐,分裂割据统治持续近400年。1253年元宪宗蒙哥派军队入藏,结束了西藏混乱局面,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即汗位后,即封西藏萨迦领袖八思巴为国师(后称帝师)。1264年设释教总制院,命八思巴兼领院事。此后,元王朝在西藏地区还设立3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成为中央政权在西藏地区首次正式建制,行使完全的主权。除向西藏委派官吏外,还在西藏驻扎军队,清查户籍,确定赋税,并以吐蕃故地为皇七子奥鲁赤的世袭封地。从此,在中央政权管辖下,西藏地区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元朝崩溃后,帕竹巴取代了萨迦王朝的统治。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封噶举派法王为大司徒、勤国公、灌顶圆师。明王朝在河州(今甘肃省临夏)设立了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统一管理西藏地方事务。明崇祯十六年(1643)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和固始罕四世班禅推翻了藏巴第司政权,开始了噶丹颇章政权时期。
清朝对西藏的管理做了重大的改革。清初,中央设置了理藩院(后改部)专管西藏事务;清顺治十年(1653)正式册封五世达赖喇嘛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康熙五十二年(1713)又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名号。雍正六年(1728)派钦差大臣驻藏办事。乾隆十六年(1751)建立了西藏噶厦地方政府。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清政府派福康安带兵入藏驱除了外族对西藏的入侵,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乾隆五十八年(1793)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由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督办西藏地方事务。光绪十四年(1888)和光绪三十年(1904)西藏地方军两次抗击英帝国主义侵略的英雄业绩,已载入中华民族反帝斗争的史册。
1913年在南京设立了西藏驻京办事处。1934年国民党政府册封十三世达赖喇嘛为护国弘化善慈圆觉大师,并在拉萨设立了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1940年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坐床和1949年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坐床,均循旧制由民国政府据报审批并派蒙藏委员会委员长亲往主持坐床典礼。
1951年5月23日,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与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后,按照十七条协议保留了原西藏地方政府的行政区划,行政区划上分前藏、后藏和阿里3部分,共辖123宗。1956年原西康省昌都地区并入西藏,成立了西藏自治区筹委会。1959年废除了封建农奴制,西藏正式走上了社会主义康庄大道。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
西藏自治区人烟稀少,第七次人口普查人口364.81万(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平均每平方千米3.04人,是中国人口密度最低省区。人口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工农业较为发达的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及其主要支流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曲及三江流域;广袤的藏北地区人烟稀少,仍保留大面积无人区。
西藏自治区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藏族约272万,占总人口的90.48%。次为汉族、门巴族、珞巴族、回族、纳西族和夏尔巴人、僜人,有少数怒族、满族、傈僳族、蒙古族、土族、壮族、苗族、独龙族、白族等。藏族自称博巴,属藏缅语族,使用藏文,分布于自治区内各地,从事农牧业生产;门巴族主要分布于藏东南地区,以门隅地区最集中,部分在墨脱,少数在错那、林芝、米林等地,从事农林业生产;珞巴族藏语意为南方人,主要分布在洛隅,部分在米林、墨脱、隆子、察隅等县;纳西族分布在芒康县;怒族分布在察隅县;蒙古族集中在拉萨城关区;回族76%分布在拉萨;汉族主要分布于各城镇;僜人分布在察隅县,从事农业生产;夏尔巴人藏语意为东方人,分布在聂拉木县的樟木和定结县陈塘和定日县的绒辖地区,从事农牧业生产。
西藏自治区占据青藏高原主体,海拔一般4000米以上,居中国大地势的最高一级台阶,以海拔高、面积大、形成时代新为特点,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然条件复杂多样。
西藏各时时地层发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地壳厚度差异很大。雅鲁藏布江以北地壳厚度为70~73千米,以南的喜马拉雅地带为40~68千米。地壳中存在厚度为10千米的低速层,表明喜马拉雅地区尚未达到重力补偿的均衡状态,受水平挤压作用,仍在不断抬升。水平挤压作用主要来自印度板块向北漂移。据研究,印度板块自白垩纪以来的7100万年中,每年以5~6厘米的速度漂移了约5000千米。西藏地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曾是古地中海(又称特提斯海)的一部分,从晚二叠纪开始,海侵范围从北向南退缩,到始新世晚期海水全部退出。到上新世时,海拔约1000米的地区有森林草原、草原景观分布。高原大规模隆起于上新世末至第四纪初的新构造运动,经剧烈上升阶段而大幅度抬升,后期并有明显加剧之势。自上新世末以来,高原累计上升了3500~4 000米,年平均上升约10毫米。
西藏境内分布有东西向、南北向两组高大山脉,山势雄伟壮观。近东西向山脉从南向北依次为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其中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86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冈底斯山,平均海拔5500~6000米,主峰冈仁波齐峰海拔6656米,有圣山之称;冈底斯山向东延伸部分为念青唐古拉山,平均海拔5000~6000米,主峰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11米;唐古拉山脉平均海拔5500~6000米,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海拔6621米;昆仑山脉平均海拔约6000米。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以北为羌塘高原(藏北高原)湖盆区,属内流水系,长约400千米的扎加藏布是西藏最大的内流河;以南为藏南高山峡谷区,属外流水系。雅鲁藏布江横贯本区,为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源。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由西向东延伸转折形成近南北向的横断山脉,从东向西依次为沙鲁里山、芒康山(宁静山)、他念他翁山(怒山)、伯舒拉岭。山岭中分别夹持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构成著名的藏东南高山深谷区。
西藏地区是中国第二大湖区,亦为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湖区。湖泊总面积约2.76万平方千米,大于1平方千米的湖泊600多个。著名湖泊有纳木错、色林错、当惹雍错、扎日南木错、羊卓雍错、玛旁雍错、班公错等。
西藏冰川冻土发育,东南部泥石流活动频繁,冰川集中分布在高山地带。嘉黎-错那一线以东为海洋性冰川分布区,以西为大陆性冰川分布区。其中,最大冰川为卡钦冰川(又称恰青冰川),长35千米,面积172平方千米。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以北为多年冻土区,东部和南部多岛状冻土;季节性冻土多分布于雅鲁藏布江谷地。
西藏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总的特点是气温低、空气稀薄、大气干洁、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南部高,北部低。1~7月平均气温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低15~20℃。1927年1月26日在那曲地区曲那格海拔4677米处,测得最低温度为-55℃。年日照时数一般2000小时以上,日照百分率在50%以上,且东南低、西北高。年总辐射值585~836千焦耳/平方厘米,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高0.5~1倍。拉萨、江孜、日喀则全年太阳总辐射值815~836千焦耳/平方厘米。全自治区谷地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通常10月至翌年5月为风季和干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稀少,天气晴干,午后多阵性大风,东北部多暴风雪。夏季温凉,大多数地区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雅鲁藏布江中游各地约15℃。6~9月为雨季,北部地区多冰雹和雷暴,以那曲为中心,东到索县,西到班戈、申扎,北到安多,平均为25~35天,是中国冰雹最多的地区之一。降水约占全年的80%,且多夜雨。拉萨、日喀则、江孜降水率80%,其他地区也在60%以上。由于高原迫使迎风气流爬坡,地形雨明显,高原边缘常出现多雨带,喜马拉雅北坡则出现雨影区。印度洋暖湿气流由西南季风输入本区,降水量从东南部的1000~4000毫米,向西北部递减至50~100毫米,依次表现出潮湿—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变化。墨脱地区为中国著名多雨区之一。主要农牧区为半干旱气候。
野生植物有8679余种,其中高等植物6897余种、苔藓754余种、具有药用价值的菌类238种,已证明的具有抗癌作用的真菌16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7种。动物类型繁多,已知的哺乳类动物共有155种,爬行类68种,两栖类54种,鸟类511种,鱼类75种,昆虫类3937种。野生动物种类居全国第三位,大中型野生动物数量居全国第一位,特别是藏羚羊数量占世界上该种群数量的80%以上;黑颈鹤越冬数量占世界上该种群数量的80%,野牦牛数量占世界上该种群数量的78%。
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西藏自治区属于青藏高原区的5个自然地理区。①喜马拉雅南翼山地热带、亚热带森林区。位于西藏南部,包括察隅、墨脱、亚东、樟木、吉隆等地,为西藏主要农林区,其特点是:①垂直自然带发育,以东喜马拉雅山为例,可分为7个垂直自然带。海拔1100米以下为热带雨林带,1100~2300米为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2300~2900米为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2900~3800米为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地带,3800~4200米为高山寒带灌丛草甸带,4200~4800米为高山寒冻风化带,4800米以上为冰雪带。②自然条件优越,海拔2500米以下中低山谷地年平均气温10~23℃,最热月平均气温18~25℃,年降水量1000~4000毫米。③农作物一年二熟到三熟,资源丰富。②藏东、川西切割山地针叶林、高山草甸区。是西藏主要农林区。包括雅鲁藏布江中下游、三江中游的横断山北段地区。高山峡谷,海洋性冰川发育,泥石流、滑坡频繁。气候区域变化显著,以十里不同天著称。年平均气温3~9℃,最热月平均气温12~18℃,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森林、水力资源丰富。产麝香、鹿茸、虫草、贝母、天麻等珍贵药材。③藏南山地灌丛草原区。是西藏最主要农业区。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高原宽谷湖盆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河谷地貌发育,平均海拔3500~4500米,最热月平均气温10~16℃,年降水量200~500毫米,且从东向西递减,多夜雨,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植被主要为三刺草、白草、狼牙刺、紫花针茅、蒿属、锦鸡儿等组成的灌丛、高山草原为主。④羌塘高原、青南山地高寒草原、山地草原区。藏北属于此区。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昆仑山、可可西里山之间,即羌塘高原腹心地区。湖泊星罗棋布,气候寒冷,干旱少雨,冻土分布广,年平均气温低,最热月平均气温6~10℃,年降水量100~300毫米。植被以紫花针茅为主的高山草原。⑤阿里-昆仑山地高寒荒漠和荒漠草原区。位于西藏自治区的最西部和最北部,属农牧区。是西藏最干旱地区,降水集中,干湿季分明。区内地区差异明显,西南部热量条件好。
西藏由于地理、历史和交通等原因,长期以农牧为主,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水平低,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对外贸易及旅游业的兴起,西藏城乡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经历了一次新的崛起。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2.74亿元。
西藏农业生产以牧为主,农牧并重,具有独特的高寒农业特色,地区差异和垂直差异显著。
主要集中于水、热、土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区和局部高原湖盆,作物种植单调,适应高寒自然环境能力强,分布上限高,有河谷农业和高寒农业之称。全自治区95%的耕地一年一熟。农作物以青稞为主,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92%以上,次为小麦、油菜、豌豆等,以及少量的水稻、玉米、鸡爪谷、荞麦和芫根。其中,青稞种植面积大,分布广,耐寒性强,广布于海拔2500~4500米的湿润、半湿润到干旱、半干旱地区,一般为4200~4300米,局部可为4750米。春小麦分布范围较广,一般青稞种植地区即为春小麦种植范围;冬小麦1952年从内地引进,1972年开始推广,主要分布于海拔3000~3800米的河谷地带,种植上限为4000~4260米;油菜主要分布于3500~4000米的河谷地带,种植上限为4600米。水稻主要分布于藏东南的墨脱、察隅等地海拔2500米以下的谷地。西藏河谷地区气候温凉,有利于麦类作物生长。太阳能资源丰富,光合作用强度大。冬温高,夏温低,春温回升早,但升温缓慢,夏无酷暑,使麦类作物各个生育阶段都处于较适宜的温度范围,生长季得以延长,为麦类作物的高产打下了基础。青稞平均2.25吨/公顷,最高9.19吨/公顷;春小麦一般2.25~3吨/公顷,冬小麦平均3吨/公顷以上,最高13吨/公顷左右。
西藏农业经济的主体,生产历史悠久,发展潜力大。全自治区有天然草场8107万公顷,其中可利用的有5713万公顷,占全区草原面积66.3%,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全区草场类型多,90%以上为高山草甸和高山草原,牧草营养价值高,但产草量低。畜牧业长期占农业总产值的54%~69%,2006年占47.1%。牧畜以牦牛、藏绵羊、藏山羊、黄牛为主,又以藏绵羊、牦牛数量最多。牦牛是高原上特有畜种,具有耐寒、耐低氧,喜凉湿润,不耐干、热的特点,有高原之舟之称。主要分布于湿润、半湿润地区,但以藏东北海拔4100~4800米的高山草甸和灌丛草甸地带为集中,乳肉产量多,具乘、挽、驮运等多种功能。藏绵羊性喜冷凉干旱,耐高寒、耐干旱性很好,饲养经济效益高,故饲养数量大,分布广,以藏西北、藏东南干旱、半干旱地区为集中,为自治区首要的畜种。藏山羊兼有牦牛、藏绵羊的适应能力,在不同海拔高度和气候条件下均有分布,但以植被稀疏的荒漠地带饲养较多,多作为搭配的畜种。
是中国五大林区之一,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2006年森林面积1389.6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1.3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区活立木总蓄积量22.94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位,是全国极为重要的后备用材林基地和亚洲许多巨大江河水源涵养中心。全区森林资源集中分布于东北部森林区、雅鲁藏布江下游森林区、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外流水系森林区、雅鲁藏布江中游及拉萨河、年楚河宜林区。主要组成树种为云杉、冷杉、松类、铁杉等,约占森林面积的62%,且多为成(过)熟林。以云杉、冷杉为主的暗针叶林分布广,生长速度快,为世界所罕见。如波密县岗乡200年生的云杉林,树平均直径92厘米,平均高57米,每公顷蓄积量2000立方米以上,年平均生长量每公顷10立方米,具有惊人的生产力。
根据自然条件的地区差异和农业部门结构特点,西藏可分为8个农业区:①藏东北牧区。历为西藏自治区的纯牧区。本区大部分土地为天然草场所覆盖,牧畜以牦牛和绵羊居多,所产羊毛、肉类及酥油等在自治区占有重要地位。区内耕地甚少,仅局限于东部峡谷热量条件稍好的地方,主要种植青稞、豌豆、芫根和油菜等耐寒作物,但产量不够稳定。区内重点发展肉乳兼用牦牛和毛肉兼用半细毛羊,相应地发展山羊、马、骡等家畜品种,增加肉、乳、毛等畜产品,逐步建成为自治区稳定、优质、高产的商品畜产品基地。②藏西北牧区。本区占全自治区一半以上的土地和2/3的草地资源,适于放牧耐干寒和粗放饲养的藏绵羊,其饲养数量约占全自治区牧畜自然头数的2/3。山羊分布相当广泛,牦牛则集中于局部高山草甸草场。土地利用以牧为主,宜重点发展毛肉兼用地毯毛羊,并相应发展山羊和牦牛,建成自治区毛肉兼用地毯毛羊基地。③藏西农牧区。是阿里地区自然条件较好、垦殖利用历史较早的地方,耕地面积约占阿里地区的一半,粮食总产量则占80%左右,是阿里地区粮食主产区。农牧交错分布,南端和西端以农为主,兼营牧业;其他地区则以牧为主,兼营农业。农牧并重,因地制宜发展粮、料生产,积极发展毛肉兼用半细毛羊、三北羊和白绒羊等牲畜。④藏南农牧区。是自治区一个农牧并重的地区。农、牧业生产在水平地带呈镶嵌交错分布,在垂直地带上则层次分明。一般来说,海拔4100米以下的谷地和湖滨平原是区内耕地集中的地方和粮食主产区。海拔4100~4500米的高寒湖滨和谷地,耕地显著减少,为农、牧交错分布地带。海拔4500米以上地区则属纯牧区。⑤藏中农区。农业利用条件较好,是自治区重要商品粮基地。种植业主要集中于海拔略低、热量条件较好的河谷平原,以种植冬、春小麦和青稞、豌豆及蚕豆等为主,农业生产较发达,尚需积极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开展多种经营。位于藏中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江孜、白朗一带是西藏重要的商品生产粮基地和西藏的青稞、小麦种子生产基地。⑥藏东南农林区。种植业集中分布于雅鲁藏布江等一些水利灌溉条件较好的宽谷地段,水浇地约占耕地面积的70%~80%,以冬小麦和冬青稞为主,粮食单产高,林芝、波密一带为自治区著名余粮区。森林资源较丰,以云杉居多,冷杉、高山松次之,还有高山栎,材质多较优良,是自治区主要用材林基地。同时,还有自治区苹果、梨和核桃等干鲜果品集中产区。⑦藏东(三江)农林牧区。耕地面积约占全自治区的1/4,种植业人口占自治区农牧业人口的80%以上,种植业产值一般占农业总产值的60%~75%。农业较发达。耕地以三江北部海拔3200~3900米的中切割河谷和3400~3900米的山麓阳坡及河谷地区为集中,其余地区耕地较少。森林主要分布于三江北部海拔3400~4100米的山地阴坡和三江南部3200~3600米的山地阴坡,尤以后者面积为大,其云杉林约占该区林地面积的2/3。三江南部3200~3900米的山地阴坡则尚有一定面积的高山松林。区内的鹿茸、麝香、虫草、贝母等野生动植物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⑧藏南边境农林区。自然环境复杂,森林资源丰富,除云杉、冷杉、铁杉、高山松和云南松等用材林外,还有许多经济林木和珍贵特有树种。森林覆盖率约40%,是自治区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仅察隅—墨脱一带的森林蓄积量即占自治区的1/4以上,与林芝、波密林区相当,素有西藏江南之称,作物可一年两熟至三熟,以水稻为主,尚有鸡爪谷、玉米、小麦等,甘蔗也可种植,但耕作方式较落后,生产水平低下。畜牧业除高山带有牦牛放牧外,中、低山地则以黄牛和瘤牛(驼峰牛)居多。
西藏过去只有藏毯、氆氇、花围裙、藏靴、木碗等传统手工业,没有现代工业。1951年和平解放后,特别是1959年民主改革后,工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电力、采矿、建材、机械、医药、农产品加工和民族手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其中,采掘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已发展成为西藏的两大工业行业,医药、饮料、食品、电力和工艺美术制品业等的发展也较快,木材加工、印刷及化学工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全自治区工业主要分布于拉萨、林芝、日喀则、江孜、昌都、狮泉河镇等地。2020年末,全自治区工业总产值344.09亿元。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产值、重工业产值比例日趋协调。根据西藏现有资源条件、市场潜力和发展水平,今后全自治区工业发展将以资源优势为依托,突出西藏地方特色,进一步将采矿业、建材工业、医药工业、饮料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和传统民族手工业等置于优先发展和重点开发的工业行业和支柱产业,以促进西藏自治区工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西藏已发现的矿种101种。主要有铬、铁、铜、钼、钴、金、锂、硼、硫、菱镁矿、重晶石、芒硝、石膏、食盐、天然碱、白云母、刚玉等。其中,铬、刚玉的储量居全国首位,铜居第2位,硼居第3位。锂的蕴藏量居世界前列。
西藏自治区水能理论蕴藏量约2.0亿千瓦,占全国的29.7%。雅鲁藏布江水能蕴藏量1.1亿千瓦,占全国的1/6,仅次于长江,居第2位,而单位河长电力蕴藏量居中国河流之首。其中,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段是中国水能蕴藏量最集中、最丰富地区,为6880万千瓦,约占全国的10%。
西藏地热资源丰富,仅次于云南省,居全国第2位。地热分布广,类型多,已知水热区有600多处,其中部分水热区构成有开发价值的地热田,如羊八井地热田已开发利用。当雄羊易乡打出了中国第一眼超过200℃高温地热井。太阳能资源居世界第2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治区电力工业有一定发展,许多县建立了中小型水电站。1989年发电量2.75亿千瓦时,其中羊八井地热站装机容量2.518万千瓦,是西藏最大电站,年发电量占拉萨电网的40%。到2015年,全自治区发电量为44.77亿千瓦时,比1990年增加7.7倍。
自治区手工业历史悠久,主要产品有卡垫(地毯)、围裙、氆氇、藏鞋、藏帽、藏被、木碗、藏刀、马鞍具、酥油桶、金银首饰等。其中,尤以江孜地毯、姐德秀围裙、松巴鞋等为著称。江孜地毯以织法独特、色泽鲜艳、图案多样,享誉国内外。
西藏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地势高亢,地形复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主要靠人畜运输。1951年开始陆续修建了青藏、川藏、新藏3条公路干线,后又修建了中尼、滇藏、黑阿、川藏南线等主要公路干线及区内干线和众多县乡公路,边防公路等,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以109国道、317国道、318国道、214国道、219国道为主干,14条省道为支架,20条县道、57条乡道、12条专用公路和多条边防专用公路的公路网络。2020年末全自治区公路里程118831千米,区内98.7%的县和大部分乡(镇)已通公路。公路运输是西藏货运的主要形式,承担了自治区近94.7%的货运量。其中,青藏、新藏、川藏公路是西藏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地位十分重要。青藏公路1951年动工修建,1954年通车,全程2416千米,是中国最长的公路。新藏公路全程1700千米,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公路。
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青海省西宁市至青海省格尔木市于1984年5月建成通车。格尔木至拉萨段于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格尔木到拉萨铺设了输油管,成为世界海拔最高的输油管道运输。民用航空运输自1956年中国民航突破了号称空中禁区的青藏高原上空之后,已开辟有拉萨到成都、西安、北京、重庆、西宁、昆明等地的航线。1987年又开辟了拉萨至尼泊尔加德满都国际航线。西藏水运不发达,仅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拉孜至日喀则、曲水到泽当及年楚河、拉萨河局部地段有牛皮船行驶,米林到派区有汽船航行。
西藏有世界屋脊奇异的地质地貌,有独特的雪山、蓝湖和草原牧区风光,又有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遗迹。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处,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9处,旅游景点100余处。其中主要名胜古迹有雍布拉康,是西藏最早的宫殿建筑遗址;桑耶寺;藏王墓群,为吐蕃时期藏王们的墓葬群;布达拉宫,是西藏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大昭寺,保存有大量历史文物;罗布林卡,为历代达赖夏宫,以及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夏鲁寺、宗山炮台、古格王国遗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