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 社会化 . 群体

群体心理学

/group psychology/
条目作者赵玉芳

赵玉芳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458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458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研究群体过程中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社会心理学分支。

英文名称
group psychology
所属学科
心理学

人具有社会性,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受经济和政治地位、种族或民族、社区、年龄、性别、职业、血缘、兴趣、信仰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他人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参加一定的群体生活。因而,群体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早期群体心理学偏重于研究民族、群众等大型群体问题。德国哲学家M.拉察鲁斯和语言学家H.斯坦塔尔是民族心理学的创始人,认为社会心理学的任务是从心理方面认识民族精神的本质,揭示民族精神活动的规律。德国心理学家W.冯特发展了民族心理学思想,提出民族心理学应当采用不同于作为实验科学的生理心理学的方法,即通过分析文化产品——语言、神话、风俗习惯、艺术等来研究民族心理问题,并出版了10卷本的《民族心理学》(1900~1920)。1895年,法国社会心理学家G.勒邦发表了《乌合之众:群众心理研究》。他认为,群众是冲动的、无理性的、缺乏责任感的、愚蠢的,个体一旦参加到群众之中,由于匿名、感染、暗示等因素的作用,就会丧失理性和责任感,表现出冲动的、凶残的反社会行为。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在早期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中认为,群体心理学在本质上完全是个体的心理学。在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心理学后,群体心理学的研究转而侧重于小型群体问题,这些小型群体既包括真实的群体,也包括实验室情境下人为划分的群体。围绕小群体进行的研究,为群体心理学带来了更丰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成果。

群体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广泛,主要有:①群体内部心理过程研究。包括群体内的角色分化,地位分化,成员间的社会比较、合作竞争,沟通网络等。②群际关系。包括群体间的冲突与合作,群际资源竞争常导致剥夺感和不满,带来群际敌意,群体成员易表现出对内群体的偏爱和对外群体的贬损,并体现在认知评价、情感、态度和行为等多方面。但内群体偏爱与外群体贬损现象并非一定同时存在,多数研究者认为对内群体偏爱的力量胜过了对外群体的贬损。③群体对个体的作用。当个体成为某个群体成员之后,会将群体的概念纳入自我概念中,成为自我的一部分,产生对群体的认同感。个体的利益和群体的利益产生关联,群体身份会影响到个体的自我评价、行为抉择等。④个体对群体的作用。群体功能不止于其组成个体功能的总和,群体功能的发挥也需要个体的努力。在群体中,重要个体,如领导者,往往在群体决策中起重要作用。⑤群体身份。个体通常不止拥有一个群体身份,如一名女律师,既是女性群体的一员也是律师群体的一员。个体常在不同的社会身份之间转化,在不同的情境下,其中一种身份可以凸显,不同的身份也有可能合并。社会身份的复杂性受环境、动机和个体认知风格差异的影响。

群体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得到了普遍认可,在后续研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主要理论包括:①社会认同理论。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源于对自己社会群体成员身份的感知,以及整合与群体身份相关的价值和情绪,一旦认同一个群体就会寻求维持和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为维持一个积极的社会认同,个体通常会采用3种策略,包括避免和减少群体联系;重新定义群际比较,寻找内群体优势维度进行比较;通过社会竞争改变群体地位。通常来说,对一个群体的认同越高,个体越能感受到与该群体其他成员的联系,面对群际威胁时更忠诚,也更关注自己群体与外群体的关系。社会认同理论为群体心理和行为提供了重要解释。②自我类化理论。是社会认同理论的发展,认为有3个水平的自我概念(人类身份、社会身份和个体身份),在不同情境下,其中一个身份会凸显。人格解体是此理论的核心基石。③群际威胁理论。群际威胁指一个群体内成员感受到另外一个群体对内群体造成的伤害,包括身体和价值观等。美国心理学家W.G.斯蒂芬等人于2000年提出了整合群际威胁模型,把群际威胁分为4种类型,即现实威胁、象征威胁、消极刻板印象和群际焦虑。其中,现实威胁和象征威胁是两大基本类型。前者指对群体或群体成员造成身体上的伤害或资源上的损失;后者代表对内群体信念、价值观系统的完整性或有效性有不同看法;而消极刻板印象指由于外群体成员行为的消极期望而产生的威胁感;群际焦虑指群体成员在群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不轻松的感受,对群际交往对象和情境不确定的体验。群际威胁理论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

  • BROWN R.Group processes:dynamics within and between groups. 2nd ed.Oxford,UK:Blackwell,2000.
  • EVERETT J A,FABER N S.Preferences and beliefs in ingroup favoritism.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2015,(9):15.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