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 社会化 . 从众

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

/social facilitation and social inhibition/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486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486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由于他人在场而导致个体作业水平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前者称为社会促进,后者称为社会抑制。 

英文名称
social facilitation and social inhibition
所属学科
心理学

社会促进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要比自己单独进行时更好的现象。与其相反的是社会抑制,指由于他人在场而导致个体工作绩效降低的现象。对社会促进问题的实验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95年美国心理学家N.崔普利特的研究。该研究也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第一项实验研究,它为美国社会心理学方法指明了方向——实验社会心理学。崔普利特注意到自行车骑手在有竞争对手时,比自己单独练习时骑得快。因此设计了一项实验,以验证儿童在有他人在场时是否会在缠绕钓鱼线的作业上做得更快。结果证实了他的想法,后来的许多类似的研究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例如,从1920年开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做了一系列实验研究来探讨这种现象,并最先使用了社会促进这一概念。但后来心理学家在实验研究中发现了有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作业绩效水平下降的现象,即社会抑制。
  为解释社会促进或社会抑制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不少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B.扎永茨于1965年提出的驱力说认为,他人在场会导致个体内驱力增强,而这种内驱力增强产生促进或抑制行为表现的效果则取决于作业的性质。如果作业是人们熟悉或容易的,他人在场会对绩效有促进作用;如果作业是新奇或困难的,他人在场会对绩效有阻抑作用。除此之外,心理学家还用评价恐惧理论、印象整饰理论和分心冲突理论等来解释这些概念。评价恐惧理论认为,有他人在场时个体会因为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而更加努力,所以工作表现会更好。印象整饰理论也类似,认为个体为了给别人留一个好印象而努力工作,从而出现社会促进。分心冲突理论更适合解释社会抑制现象,这一理论认为产生分心现象时,个体既要关注所从事的工作,又要关注与此无关的其他事物或其他人,如果这两种关注的强度一样,受到注意容量的限制会导致注意冲突,从而影响个体的工作绩效。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