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 社会化 . 社会关系 . 社会归类

相对剥夺

/relative deprivation/
条目作者赵玉芳

赵玉芳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349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349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个体或群体与参照群体横向或纵向比较,感知到自身处于不利地位, 进而体验到愤怒和不满等负性情绪的一种主观认知和情绪体验。又称相对剥夺感。

英文名称
relative deprivation
又称
相对剥夺感
所属学科
心理学

参照群体可以是横向的某一个体或群体,也可以是个体或群体过去、未来或渴望的状况。由美国社会学家S.A.斯托弗于1949年首先提出,后经社会学家R.K.默顿在《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一书中加以系统阐释。

个体-群体相对剥夺感与认知-情感相对剥夺感的二维垂直结构模型体现了相对剥夺感的内容结构,不仅区分为认知和情感,也区分为个体和群体。首先,相对剥夺感可以分为个体剥夺感与群体剥夺感两个二阶维度;其次,个体剥夺感和群体剥夺感又分别包含认知成分(如感知到弱势地位或处境不利)和情感成分(如愤怒、不满)两个一阶维度。

相对剥夺感的产生是由主观、客观、心理、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影响相对剥夺感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个体特征变量和社会环境变量。反过来,相对剥夺感也对个体和群体产生影响,前者包括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个体行为的影响,后者包括对群体的群际态度和集群行为等的影响。

  • 熊猛,叶一舵.相对剥夺感: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作用.心理科学进展,2016,(3):438-453.
  • ZAGEFKA H,BINDER J,BROWN R,et al.Who is to bla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group identification and relative deprivation is moderated by ingroup attributions.Social Psychology,2013,44(6):398-407.
  • SCHMITT M,MAES J,WIDAMAN K.Longitudinal effects of egoistic and fraternal relative deprivation on well-being and protes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0,(45):122-130.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