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物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其基本观点主要源自生物学中长期积累的动物行为研究,对其在进化论和现代遗传学的框架内进行解释。社会生物学试图对动物和人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给出统一的理论说明。主要观点有:①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是基因。社会生物学明确提出,“适者生存”中的“适者”不应该指个体、群体甚至物种,这是由于它们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不足。基因由于具备寿命长、可自我复制以及自我复制准确性高的特点,所以自然选择是在基因水平上进行的。②基因是“自私”的。基因的基本倾向是保护自己,更多地复制自己。生物进化历程中出现的各种机体结构及行为都是为这种倾向服务的,基因是寄居在生物体内的真正主人,生物个体只是“生存机器”,是为基因的“自私”倾向服务的。③行为受基因影响,其发展变化符合进化规律。社会生物学所关注的行为是个体在自然状态下表现出的典型行为(又称仪式化行为),如猎食、互助、哺育后代、求偶交配、领导等。
社会生物学
系统研究一切动物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的学科。
- 英文名称
- sociobiology
- 所属学科
- 心理学
由于基因是“自私”的,而个体的行为又由基因决定,因此社会生物学面临的第一个重要问题是为何会存在利他行为。社会生物学通过亲属选择学说对这一问题给予了回答。该学说主要由英国学者W.D.汉密尔顿提出,认为尽管基因天性“自私”,但由于近亲体内有不少基因是共有的,所以每个“自私”的基因要同时忠于不同的个体,以保证那些拥有共同基因的个体的生存。如果个体能够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救下至少两个同胞兄弟的生命,那在进化意义上就是一种有价值的行为。该学说指出,利他行为随亲缘关系由近而远趋向减少,并且提出了计算亲缘关系远近的具体方法,公式为:R=1/2(A+B)。式中R为亲缘关系指数;A和B为两人距离共同祖先的代际数。
对于侵犯行为,社会生物学主要以J.M.史密斯提出的进化稳定策略(又称宜斯策略)学说予以说明。个体常常为了争夺领地、食物或配偶等而展开争斗。这些争斗可依其过程和结果归为不同的策略类型。史密斯归纳出5种策略:鹰策略、鸽策略、还击者策略、试探还击策略、恶棍策略。个体在争斗中使用上述策略需遵循一定的原则。该原则由进化规律决定,符合进化规律的策略即宜斯策略;不符合进化规律的就会受到生存选择的惩罚,趋向于灭绝。
社会生物学还对两性冲突和婚配制度进行了说明。许多雄性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产生较小但数量巨大的生殖细胞(精子),这就使得雄性具有“风流”的倾向,因为与尽可能多的异性交配可使更多的基因得以扩散。雄性趋向于一旦与异性交配完毕,立刻走掉另寻新欢;而雌性恰恰相反,生殖细胞(卵子)较大,但数量有限,且还要生产、哺乳,其后代也只携带其一半的基因,所以相对雄性而言付出了更多的代价,因此其生殖行为趋于保守。雌性需要精心地选择配偶,挑选出那些能够与其共同养育后代的异性,这样可以提高后代成活率。雌性还往往要求雄性在获得交配权以前,付出一些代价,这样可以减少雄性交配之后立即寻找新的交配对象的可能性。
社会生物学还对其他一些重要的社会行为进行了理论说明,包括同性恋、乱伦禁忌、夸耀行为、通信行为等,甚至认为私有制、阶级、宗教等现象也可以在其基本理论框架内得到解释。
社会生物学自诞生起便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怀疑基因是否是唯一的自然选择单位,认为选择也可以在个体和群体的水平上实现。还有学者指出人的社会行为不仅受基因的影响,也受文化环境的影响,如英国学者R.道金斯曾提出觅母概念与基因相对应:觅母是文化基因,人的社会行为受基因和觅母双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