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自行车的人》剧照生于卢扎拉,卒于罗马。曾就读于帕尔马大学。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和文学创作工作。1935年开始电影创作,为导演M.卡美里尼编写了剧本《给我一百万》。此后,柴伐蒂尼创作了很多新现实主义电影具有标杆意义的剧本。20世纪40~60年代,与V.德西卡开始了长期的一编一导的合作模式,其思想和艺术观点在他们的作品里得到充分体现,这些剧本是《梯丽莎的礼拜五》(1941)、《孩子们在注视着我们》(1943)、《天国之门》(1945)、《擦鞋童》(1946)、《偷自行车的人》(1948)、《米兰的奇迹》(1951)、《温别尔托·D》(1952)、《终点站》(1953)、《那不勒斯的黄金》(1954)、《屋顶》(1956)、《乔恰拉的女人》(1960)、《最后的审判》(1961)、《70年的薄伽丘》(1962)等。此外,柴伐蒂尼也为其他导演创作剧本。曾为A.勃拉塞蒂编写剧本《云中四部曲》(1942)、《生活中的一天》(1946);与S.C.达米科合作共同为R.克莱芒撰写剧本《马拉巴甲监狱》(又译《铁窗之外》,1948);为L.维斯康蒂编写剧本《小美人》(1951);为A.拉都达改编果戈理的小说《外套》(1952);为G.de桑蒂斯编写剧本《罗马11时》(1952)和《安娜·柴契奥找不到丈夫》(1953);为L.艾姆编剧《八月的星期天》(1950);为古巴电影《叛逆青年》(1961)编写剧本。
作为一名电影理论家,柴伐蒂尼还发表过许多理论文章阐述自己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美学纲领和对电影艺术的观点。他认为电影艺术必须进行创新,拒绝“杜撰的故事”,主张使用非专业的演员,摄影机应该注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最大限度地使电影和实际生活接近,在实际生活中寻找诗意。其实,他不是主张放弃想象,而是要求想象必须服从实际生活。他的创作努力反映尖锐的社会问题,充满激情地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不公正现象。20世纪60年代,根据柴伐蒂尼的剧本或他提供的题材,由德西卡执导的社会悲喜剧样式的影片《阿尔托那的幽禁者》(1962)、《轰鸣声》(1963)、《昨天,今天,明天》(1963)、《意大利式的结婚》(1964)、《向日葵》(1969)等都赢得好评。70年代,他依然保持了一贯的美学理念,其编剧的《我们叫他安德列》(1972)和《短暂的休憩》(1973)反映了工人的罢工斗争,揭露了法西斯恐怖主义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