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义上说,信息战是利用信息达到国家目标的行动。可把信息战视为通过全球网络信息与通信手段进行的国家间冲突,它正在改变着作战行动和日常军事活动的方式。在信息战中要夺取制信息权,指挥控制战是信息战的核心。美军上校R.沙夫兰斯在《信息战理论概述》一文中指出,信息战是旨在打击敌方的认识系统和信念系统的敌对行动,并指出信息战是通过直接攻击敌方信息系统来攻击敌人认识和信念的一种冲突方式,信息战的打击对象包括军事信息系统、民用信息系统及与信息系统有关的电力系统;在打击人员方面既包括战斗人员又包括非战斗人员。信息战一方面要对敌方的信息、信息过程、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进行攻击;另一方面又要保护己方的信息、信息过程、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免遭敌方利用、瘫痪和破坏。
信息战
以夺取战场主动权为目的,以争夺、控制和使用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各种信息武器装备为主要手段的作战样式。
- 英文名称
- information warfare
- 所属学科
- 心理学
信息战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76年波音公司《武器系统与信息战争》的研究报告中。1980年,美国社会预测学家A.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在美国军方引起强烈反响,美国空军开始秘密研究信息战,提出信息可以是被攻击的目标,也可以作为进攻性武器。1989年,美国军方提出了信息战进攻性武器“计算机病毒战”的概念。1990年,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用了一章的篇幅阐述了信息战。1991年,作为战争手段,信息技术第一次被应用到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中。1992年美国国防部在颁发的《国防部指令》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信息战概念:信息战不只是一种能力,而是与网络空间结合发挥的一种威力。1993年,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的战争》将研究信息战的眼光转向军事领域,引发美军信息战研究的高潮,加快了世界范围内信息战研究及应用的步伐。
信息对抗的概念是美国国防部在1996年公布的代号S-3600-1秘密指令《信息对抗》中提出来的,重新界定了以往沿用的信息战的概念。在该指令中,信息战只被用来特指某一类信息对抗,即在危机或冲突期间,为达到或支持某些特定目标,针对一个或多个特定敌方所进行的“信息对抗”,而信息对抗被定义为:在任何时候,为影响敌方信息和信息系统,保护己方信息与信息系统所采取的各种行动。
战略信息战的概念是美军1996年提出的,是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心理和科技等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发生在各个领域中的信息战的总称,主要目的是控制民众的意识和观念,摧毁武装力量的精神和战斗潜力,影响国家领导人或决策机构的意志和信仰,为政治颠覆、经济侵略、军事渗透奠定基础。战略信息战通常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和心理战等方式攻击敌方的认识体系和思维体系;它是一种不必宣战、不受国际法规约束、不耗费大量资金、效价比极高的新型战争,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战争的观念。在作战空间方面,可覆盖陆、海、空、天、电磁等所有空间;在交战时间方面,可全天候、全天时作战;在攻击目标方面,可攻击上至国家政治、金融、交通等领域,下至航空母舰、战斗机、巡航导弹等武器系统;在攻击对象方面,主要包括敌对国家军队、与敌对国家结盟的国家,使敌方丧失心理防御能力,在精神上、心理上、意志上、信仰上彻底被摧毁,陷入瘫痪,根本无力再战或进行防御。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就是战略信息战的具体体现。
信息战的内涵包括:①信息战是一种政治军事斗争领域范围内的军事行动。②信息战在时间范围上包括和平、危机、冲突、战争再回到和平时期的全过程。③信息战必须按照政府或军方的统一意图和计划实施,不包括民间个体行为(如个体黑客行为)。④在信息战中,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是夺取信息的获取权、控制权和使用权,其最终目的是夺取和保持信息优势与制信息权。在和平时期体现为夺取和保持信息优势,而在危机、冲突和战争时期则体现为不仅要夺取信息优势,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夺取和保持制信息权。
主要包括:①在发生战争时,双方都利用互联网发布真实或虚假消息,如夸大宣传敌方的损失以摧毁其士气,捏造事实说明敌方的残酷暴行等。②通过侵入敌方的计算机系统,使其崩溃,从而切断其指挥系统,让其军队群龙无首,乱作一团。③通过进入敌方的网络窃取敌方的军事和经济情报。
信息战在战争中表现为:①全方位、多种形式的侦察活动。陆基侦察可以全天候、不间断地对敌方实施侦察。这种侦察有战术的,也有战略的;有近程的,也有远程的;有表面的,也有深层次的。②使用投掷式信息侦察设备。其优点是能投放到敌后方军事要地进行侦察,并能及时侦收、记录、转发敌方军事情报信息和军事行动信息。③网络战。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计算机已经从一种信息处理、信息传递的工具和手段发展成为信息战中的一种重要的、可直接向敌方攻击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