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生物学 . 动物学 . 节肢动物门 . 节肢动物门 . 甲壳动物亚门 . 甲壳动物亚门 . 软甲纲 . 十足目

十足目

条目作者刘瑞玉李新正马林
条目作者刘瑞玉

刘瑞玉

李新正

李新正

马林

马林

最后更新 2024-04-12
浏览 226
最后更新 2024-04-12
浏览 226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软甲纲的一目。

拉丁文名称
Decapoda
软甲纲
所属学科
生物学

甲壳动物亚门中最大的一目。主要为海产,少数种类栖于淡水。全世界约1.5万种;中国记录2250余种,主要分布在中国沿海、淡水河流和湖泊中。其中主要是虾和蟹,特征是保持虾形或变为蟹形。

长期以来,十足目的分类发生了一些变化,普遍按形态构造分为枝鳃亚目(Dendrobranchiata)和腹胚亚目(Pleocyemata)2个亚目,枝鳃亚目下分2个总科,即对虾总科、樱虾总科,腹胚亚目下分11个下目,即无螯下目、异尾下目、螯虾下目、阿蛄虾下目、短尾下目、真虾下目、蝼蛄虾下目、雕虾下目、多螯下目、原虾下目、猬虾次目。

体躯延长呈虾形(腹部发达)或缩短扁圆呈蟹形(腹部退化),有些种类介于其间,分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具发达的头胸甲,腹部发达(虾类)或退化而折于头胸甲下(蟹类)或不同程度地缩小或变形(如寄居蟹等)。头胸甲扩大,两侧覆盖胸肢基部,其前端在虾类中常形成额角;蟹类的头胸甲侧缘折向腹面形成完整的鳃室,适应潜入水底的生活。游泳生活的种类腹部很发达,共7节,多侧扁;腹肢发达,共6对,末对特化成尾肢,与尾节共同形成尾扇,掌握游泳的方向。当遇到敌害或惊扰时,急剧曲屈腹部用尾扇拨水,使身体迅速倒退以逃避袭击。爬行生活种类的腹部有的扁平(如龙虾类),有的曲卷并变形(如寄居蟹等),另有许多退化成薄片状甲板,失去尾肢和部分腹肢。蟹类雄性仅有第一、二对腹肢,变形为交接器,雌性仅有第二到第五对腹肢,双枝型,失去活动功能,只能用来抱卵。

十足类有具柄的复眼,眼柄2~3节,角膜常斜接于柄上,有些深水种类生活在黑暗的环境里,常失去角膜。第一触角柄部3节,基节基部背面有平衡囊,保持身体的平衡;游泳生活的种类常有柄刺;第三节末端有2鞭(部分虾类为3鞭),有触觉和嗅觉的功能。游泳生活的种类和爬行生活的虾类的第二触角多有发达的鳞片(外肢),蟹类和部分寄居蟹类无此鳞片;内肢为触鞭,原肢基部有排泄器官即触角腺的开口。大颚粗壮,多分为切齿部和臼齿部,常有触须。第一小颚原肢内侧扩大成颚基,触须1节或2~3节。第二小颚外肢很发达,形成颚舟叶,在鳃室内不停摆动,产生不断的水流以供呼吸之用。胸肢前3对特化为颚足,都是帮助摄食的附肢,外肢多为鞭状,游泳生活种类的第三对颚足内肢长大,足状,蟹类和寄居蟹类则宽而短,盖于口腔(框)外面。步足5对,其中常有1、2或3对为螯状,其余为足状,游泳能力强的常具有外肢,内肢5节。鳃数列,着生在胸肢基部、胸部侧壁或其间的关节膜上,着生在胸肢底节上的是足鳃和肢鳃,在胸部侧壁上的是侧鳃,在底节与侧壁间的关节膜上的是关节鳃。按照鳃的基本结构,可分为:①枝状鳃。如对虾类。②叶状鳃。如真虾类和多数蟹类。③丝状鳃。如螯虾类、龙虾类、绵蟹类。腹肢原肢2节,内、外肢不分节,在虾类中是主要运动器官,也叫游泳足。蟹类雄性只有第一、二对腹肢,但变形为交接器。虾类中雄性常在第二对腹肢内肢的内侧有一雄性附肢,可用来区分两性个体;真虾类各肢的内肢内侧又有一小的内附肢,它上面的小钩可将左右肢连在一起,利于游泳活动。虾类尾肢发达,蟹类尾肢完全退化。

消化系统包括口、食道、胃、中肠、后(直)肠、肛门及肝胰腺等。口在头部腹面大颚和上下唇之间,食道短小、胃部发达,前半为贲门部,内壁有几个质骨板和刺,有磨碎食物的功能;后半为幽门部,其间有滤器,使细碎食物通过(其他一概拦阻,不让进入中肠,而由口吐出)。肝胰腺开口于中肠(又称中肠腺),分泌消化液,并有贮藏营养的功能。后肠也称直肠,有皱褶。肛门开口于尾节基部腹面。前肠(包括食道和胃)和后肠由外胚层形成,内面为甲壳素,蜕皮时连同外壳蜕掉,中肠由内胚层形成。

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和血窦。心脏宽短而扁平,在围心腔内,心孔3对,自心脏向前伸出眼动脉、触角动脉,向后伸出后大主动脉至腹部后端,自后大动脉基部向下伸出胸动脉(下行),通至腹面的胸下动脉(向前)和腹下动脉(后伸)。血液自心脏经身体前后的动脉,送至各部组织的血窦中。身体各部血窦中的血液集中至胸部腹面的胸窦,再经入鳃血管输入鳃内,进行气体交换,出鳃血管将气体交换后的新鲜血液送至围心窦,经心孔流回心脏。

十足类有相当发达的触角腺作为排泄器官。腺体由体腔囊、迷路和膀胱3部分组成。排泄孔开口于第二触角的基部。

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节,在额部、口器前,以1对环食道神经向下通至食道下神经节,向后为腹神经链,上有6个胸神经结和6个腹神经结(游泳虾类),蟹类由于腹部退化,只有愈合的胸部神经结,自胸向前有神经通至眼和头部附肢(触角)等。

主要为海产,少数种类栖于淡水,例如沼虾、米虾、蝲蛄、华溪蟹等;个别为陆栖,例如椰子蟹、地蟹等,但繁殖时,幼体必须在水中生活。有些种类则仅栖于河口半咸水域,例如白虾、长臂虾。一部分游泳生活的虾类,步足没有爬行能力,其边缘具有长刚毛,只适于漂浮游泳,例如樱虾科、莹虾科、部分对虾科和长额虾科的种类,其余都是底栖。毛虾和莹虾都生活在近岸浅海,樱虾则栖于深几十米到几百米的深水层中。有些海产种在表层至中深层水体中昼夜垂直移动。底栖种中,有的潜居底土内,但能作一定游泳活动。有些种有较强的游泳能力(如对虾),它们虽然也能潜入海底泥沙表层,但会在一定时期(主要是春季繁殖期和秋冬水温降低时期)作长距离洄游。

为雌雄异体。雄性有分叶的精巢,精子成熟后进入输精管形成精荚,交配时送入雌体纳精囊内。雄性生殖孔在第五对步足基部。雌性生殖器主要是卵巢,在头胸部背面,有的(如对虾类)向后伸到腹部,成熟卵子直接产入水中,发育孵化,或黏附于腹肢上直到幼体孵化(例如真虾类、寄居蟹类、蟹类)。雌性生殖孔开口于第三步足基部,在足的底节上或在该节的腹甲上。

大多数种类发育过程中有明显变态,刚孵化的幼体是无节幼体或原溞状幼体(protozoea)。虾、蟹类行两性生殖,交配时产卵(蟹类和部分虾类),或交配后待卵巢成熟时再产卵(对虾类)。受精卵孵化时,大多数种类是原溞状幼体(溞状幼体),形状基本像个小虾,但附肢发育不全,例如大部分爬行生活的虾、蟹类和游泳生活的真虾类;少数类型(如对虾类)孵化为无节幼体,体卵形,不分节,仅3对附肢,须经多次蜕皮(约6次),再经过3期原溞状幼体,3期糠虾幼体才变为幼体后期(例如仔虾或仔蟹);有极少数种类刚孵化出的幼体与成体基本相同,例如螯龙虾属、螯虾、溪蟹等。

许多种类是优良的食用种,有的产量很大,在渔业捕捞或养殖生产中占重要地位。对虾类是海产虾类中产量大、经济价值高的类群,特别是浅海产的对虾属、新对虾属等大中型种,以及鹰爪虾、长臂虾、白虾属、褐虾属等小型种。此外,更小的毛虾属在较温暖的近岸海域产量特大。海产虾类(例如对虾属的中国对虾、日本对虾、褐对虾、斑节对虾等)及淡水大虾(例如马来沼虾及其近似种等)已经大量进行商品养殖,产量正在迅速增加。龙虾、螯龙虾也开始了养殖。厄瓜多尔、泰国、越南、印度和中国等国家养殖对虾的年产量约有2亿吨。1987年世界养殖对虾产量40多万吨,中国产15万吨,居世界首位。2016年中国凡纳滨对虾产量居世界之首。

在中国,有些虾、蟹和寄居蟹还作为中药材使用。淡水产的溪蟹类、螯虾类等是肺吸虫的中间宿生,生食后有可能感染肺吸虫,十分危险。

  • 堵南山.甲壳动物学: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