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有30余种,分布在美洲大西洋沿岸、太平洋沿岸,印度洋、西太平洋和地中海。中国有12种,栖于中国沿海地区。
对虾属
十足目对虾科的一属。
- 拉丁文名称
- Penaeus
- 目
- 十足目
- 科
- 对虾科
- 所属学科
- 生物学
个体大,通称大虾。雌性个体体长一般为16~22厘米,重50~80克,最大的可长30厘米,重250克;雄性较小,体长13~18厘米,重30~50克。体侧扁,腹部发达。头胸甲有胃上刺、触角刺和肝刺;有明显的触角脊、额角后脊和侧脊,有些种还有肝脊,额角后脊上有中央沟。额角侧沟向后延至后缘附近,额角长,呈剑形,上缘具8~11枚齿,下缘具1~5枚齿。雄性第三颚足末端两节变形,末端第二节有丛毛。第一、二、三对步足有螯,第四、五对步足爪状。腹部发达,雄性第一对内肢变形为交接器,呈倒钟形。大多数种的雌性交接器呈圆盘状,中央有纵裂口,前端有小圆室;个别呈袋状,前端横裂(日本对虾);有些种的雌性交接器为开放型(美洲东西海岸,共6种),无纳精囊,仅胸部腹甲上有突出板和凹陷。
根据生态习性可分定居型(例如日本对虾、宽沟对虾、欧洲对虾等)和洄游型(例如中国对虾、墨吉对虾、长毛明对虾),前一类栖于沿岸浅海,白昼常潜入沙底内,不做大范围的移动;后一类栖于河口沿岸混浊海域,常作大范围的移动和洄游。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例如多毛类、小型甲壳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等,有时也捕浮游动物。
最特殊的一种是中国对虾,分布于亚热带海域的边缘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有长距离洄游习性,在低于10℃和高于30℃的温度条件下尚能生存。产卵场所在河口附近及沿岸的低盐度海区。在黄渤海5月前后繁殖产卵,受精卵孵化成为无节幼虫,体呈卵圆形,不分节,仅有3对附肢,与成虾毫无相似之处,经6次蜕皮,变为蚤状幼体;再蜕皮3次变为糠虾幼体,再经3次蜕皮变为仔虾,形态构造与成体相似,体长不过5毫米,行游浮生活,再经几次蜕皮才下沉到海底生活。
仔虾常大量密集于河口低盐水域和潮间带,它们能进入河口内生活,到体长30毫米以后返回浅海,幼虾生长迅速,到10月底即可成长交配,雄性将精荚塞入雌性交接器内,经过冬季5个多月,到翌年5月繁殖产卵时受精发育。对虾是暖水性种,不能适应过低水温,经过长距离越冬洄游到黄海南部较深水域越冬,秋末集结洄游前大量成群,形成有利的捕捞条件和鱼汛期。
2016年世界对虾年产量达400万吨,在海洋渔业中占重要地位。全世界养虾生产发展很快,主要养殖种有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墨吉对虾、褐对虾、凡纳对虾、细角对虾、长毛明对虾、短沟对虾及白对虾等。2008~2012年,中国对虾养殖产量逐年上升,从2008年的年产量127万吨上升到2012年的158万吨,以南美白对虾为主,2012年以后,产量有所下降,2016年产量不足100万吨。厄瓜多尔主要养殖凡纳对虾,产量也很高,正在迅速发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