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传播学 . 新媒体传播 . 新媒体技术与应用 .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

数字艺术

/digital art/
条目作者党明辉

党明辉

最后更新 2024-03-01
浏览 393
最后更新 2024-03-01
浏览 393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使用数字技术创作或呈现的具有一定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或艺术过程。

英文名称
digital art
所属学科
传播学

20世纪90年代中期,数字艺术成为独立的艺术新形式,先后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如计算机艺术、多媒体艺术、电子艺术、电脑艺术、电脑美术、数位艺术、数码艺术等。

数字艺术以交互性、可复制性和虚拟性为基本特征。根据数字技术的媒介与数字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大体可分为数字影像艺术(含数字电影、数字视频、数字摄影等);数字动画艺术(含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数字特效等);数字绘画(含数字插画、卡通漫画等);网络艺术(含网络游戏等);多媒体艺术(含互动多媒体、多媒体舞剧);虚拟仿真(含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设计;数字音乐等类型。

数字艺术带来了创作工具和手法上的革命,扩展了内容表达的范围,产生了新的创作体材,提供了新的表达空间。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制造感官快感,开拓新奇的审美领域,满足人类的体验梦想,最大位于日本东京的数字艺术博物馆位于日本东京的数字艺术博物馆限度地开发和制造轰动性产品。它有助于形成一种多向度发散性、创新求异性思维,培育艺术家高度自由的创作个性,实现深度的精神解放,建立和谐发展的文化人格,形成新型的数字艺术思维范式。它也导致话语文化形式向形象文化形式的转变,有助于削弱传统文化等级秩序,推广大众艺术。但同时,数字艺术也可能导致唯技术论的立场,从而抹杀艺术的精神内涵和本质,促使人类艺术由一种高雅的审美形式,逐渐向一种视觉消费品过渡,消解了人们对意义的深度追求,使人们满足于肤浅的文化消费。

  • 张耕云.数字艺术三题.美术研究,2005,(2):110-112.
  • 刘桂荣,谷鹏飞.数字艺术中的美学问题探究.河北学刊,2008,(6):239-242.
  • 傅守祥.数字艺术:技术与人文的博弈.社会科学战线,2008,(3):156-161.
  • 马立新.数字艺术创作论.理论导刊,2006,(7):114-118.
  • 廖祥忠.信息社会与数字艺术.社会科学辑刊,2003,(3):150-153.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