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传播学 . 新媒体传播 . 新媒体传播核心概念与理论 . 网络监管

网络恶搞

/internet kuso/
条目作者党明辉

党明辉

最后更新 2024-01-10
浏览 253
最后更新 2024-01-10
浏览 253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一种包括多种类型的戏谑、模仿与反讽的拼贴重构式的网络亚文化,主要指网络上的恶搞视频。

英文名称
internet kuso
所属学科
传播学

恶搞来源于日本游戏界“kuso”(日语作“可恶”的意思)一词,常用来描述无法忍受的事务和质量不好的东西。最早传入中国台湾的日文词汇“kuso”被戏称为“kuso-ge”,是“kuso”和“game”的混合体,语义上为“蹩脚的(视频)游戏”。台湾地区的玩家效仿日本玩家,在BBS网络上讽刺和分享他们的游戏视频,最初仅是教玩家如何欣赏和享受低质量的垃圾游戏。随着非游戏类视频的制作并分享到网络平台上,“kuso-ge”也被定义为一般性的“kuso”,网络恶搞范围得到了扩展,恶搞对象蔓延至各个领域。

网络恶搞是一种典型的消解对象原有价值的二次创作作品。常常假借大众文化的符号进行戏谑的拼贴和模仿,通过二次制作表达制作者本人的意图和风格,具有自我反思和对现实生活嬉笑怒骂的特点。作品多数是对经典作品的解构以及对大众主流文化下名人的戏谑,对权威的直接挑战较少,多数只是为了恶搞而恶搞。研究网络恶搞视频背后的意义及符码,有利于了解分析网络恶搞亚文化群体的心理现状及成因。

  • 蔡骐,谢莹.受众视域中的网络恶搞文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3):78-83+97.
  • 禹卫华.网络恶搞的“第三人效果”研究——以1772位上海市民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4):83-88.
  • 袁立庠,童玮玮.网络恶搞现象的传播特点分析.现代传播,2010,(11):116-119.
  • 赵陈晨,吴予敏.关于网络恶搞的亚文化研究述评.现代传播,2011,(7):112-117.
  • 蔡骐.对网络恶搞文化的反思.国际新闻界,2007,(1):55-58.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