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语言文字 . 音系学(含音韵学) . 汉语音韵学

《汉语史论集》

/Research on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条目作者田恒金倪博洋
条目作者田恒金

田恒金

倪博洋

倪博洋

最后更新 2023-03-04
浏览 176
最后更新 2023-03-04
浏览 176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由唐作藩、胡双宝选编,陈重业、郭力等人翻译的苏联汉学家S.E.雅洪托夫(Sergey E. Yakhotov,1926~2018)论文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

英文名称
Research on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原著出版时间
1986
著者
S.E.雅洪托夫
原著出版单位
北京大学出版社
所属学科
语言文字

此论文集选录了雅洪托夫1959~1980年间发表的14篇论文,及一篇《上古汉语》专著节译,每篇论文后面附有原外文题目和发表刊物。此论文集几乎涵盖了雅氏研究的主要领域。其中音韵学文章涉及上古汉语韵母系统、复辅音声母、唇化元音、起首辅音、11世纪北京音等诸内容。

作者通过汉语跟其他语言之间的跨语际比较研究,利用其他语言汉语借词的读音和亲属语言同源词去构拟上古汉语的音系,其贡献尤以上古声母研究为最大。此书反映的重要音韵学观点如:①根据谐声字与汉藏语言比较为二等介音构拟了一个l音。雅洪托夫发现“当一些声母为l的字和声母为其他辅音的字处于同一字族时,声母为其他辅音的字(如果它没有介音i̯或i)在多数场合是二等字而不是一等字”,而二等字常用字除“冷”外几乎没有来母字。另外像“八”“百”等二等字在藏语中通常对应brgyad、brgya等带流音的形式。由此雅氏为二等介音构拟了一个l音,二等音节的声母就成为CL-。②由于次浊类声母往往与清擦音、送气音发生谐声关系,如亡—荒、义(義)—羲、匿—慝、吏—使等,故构拟了一套sN-(N表示鼻音声母)响辅音声母。认为上古汉语存在“任何辅音与其后的l的组合”和“s与其后的响辅音组合”两类复声母。③提出上古不存在u介音,中古的u介音是由上古的唇化元音u/o或圆唇软腭辅音kw类演变来的。④认为“公元前一千年中期的上古汉语只有两个声调,相当于后来的平调和升调……收p、t、k的音节一般不分调”,去声的产生在5世纪以后才最终完成,来源于上古汉语的-s后缀。⑤一些具体的拟音意见,如认为上古汉语中喻三音值为w,“上古汉语存在一类er韵母且几乎全部属于王力的脂部”,喻四来源于上古的l,来母来源于上古的r等(但二等介音是否改为r雅氏没有提及)。书中的大部分观点为后来学者所接受发展,如二等字Cl被李方桂修改为Cr,sN改为hN,其后被学界广泛承认。

此书除音韵学外还研究了其他问题:一是如何鉴别文献语言是书面语还是口语,提出将虚词和代词作为鉴别标准。二是利用美国语言学家M.斯瓦迪士(Morris Swadesh,1909~1967)的百词表进行语言年代学的统计分析,对汉藏语系语言的亲疏关系、汉语方言之间的亲疏关系进行了研究。关于汉藏语系的分类,雅洪托夫认为汉藏语系包含喜马拉雅、藏缅和汉语3个分支,壮侗(雅洪托夫称作“侗傣”)和苗瑶则跟印尼语和孟-高棉语一起属于“澳斯特罗语系”。关于汉语方言之间的亲疏关系,雅洪托夫先分“闽”和“其他方言”两支,在“其他方言”分“广东方言”和“中部北部方言”两支,其中“广东方言”含粤方言和客家方言,“中部北部方言”含湘方言、赣方言、皖南方言、吴方言和官话方言。三是认为上古汉语的虚词和代词不重读,坚持功能是划分词类的唯一标准,认为数词属于谓词、方位词是谓词和体词之间的过渡性词类、谓词充当宾语仍然是谓词、上古汉语存在“借助于形态手段或语音交替构成”的使动范畴,使动词和非使动词的区分手段“有后缀-s,或者有介音-j-,或者是浊送气音与浊或清的不送气音交替”。

由于该书中译本译者多为专业语言学家,故而能够在翻译时对原文某些难懂的说法做出讲解说明,并纠正了作者的数处笔误及误读,故进一步提升了此书的学术价值。但该书仍存有一些印刷疏漏,比如《语言年代学和汉藏语系》一文在目录中写作《语言年代学和汉藏语系诸语言》。

  • 谢·叶·雅洪托夫.汉语史论集.唐作藩,胡双宝,选编;陈重业,郭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 沙加尔.上古汉语词根.龚群虎,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