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语言文字 . 音系学(含音韵学) . 汉语音韵学 . 汉语语音

近代音

/recent Chinese sounds; early Mandarin phonology/
最后更新 2024-01-16
浏览 264
最后更新 2024-01-16
浏览 264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汉语语音演变过程中,中古音之后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语音系统。

英文名称
recent Chinese sounds; early Mandarin phonology
所属学科
语言文字

学术界对近代音的起始时间存在认识上的差异。钱玄同在1918年出版的《文字学音篇》中,在“古今字音之变迁”一节为其所分的第五期作如下说明:“此期文学,以北曲为主,于是有以北音为主之韵书发生,如元周德清之《中原音韵》及《菉斐轩词林韵释》(应为菉斐轩《词林韵释》,疑为钱氏笔误,作者注)……此六百年之普通口音,即为《中原音韵》《洪武正韵》等韵书之音……由此而发生一种普通语言,即俗称‘官话’者是。”他虽然没有明确地划定这一时期为近代音,但跟后来学界关于近代音的认识大致相当。魏建功在1935年出版的《古音系研究》中将古音分为七期,以14世纪至19世纪为第六期,亦即近代音期。钱、魏都认为近代汉语语音的时限上起元代、下至清代。邵荣芬在1979年出版的《汉语语音史讲话》中提出,近代汉语语音是12~17世纪,大致是从南宋到清初。王力在1980年出版的《汉语史稿》中将4世纪到12世纪(南宋前半)定为中古期,12、13世纪为过渡期,13~19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期,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为过渡期,以后为现代期。吕叔湘在1985年出版的《近代汉语指代词》中则主张近代汉语上起晚唐五代,下至鸦片战争,并把现代汉语当作近代汉语的一部分。宁忌浮则在1987年的《试谈近代汉语语音的下限》中提出,近代音的下限在17世纪,原因是在17世纪前后,如[tʃ]等彻底读[tʂ]等,“儿”字读[əʅ]以及[ʅ]尾韵母的全面形成,[tɕ]等的形成,其后就是现代汉语了。胡明扬1992年出版的《近代汉语的上下限和分期问题》、蒋绍愚1994年出版的《近代汉语研究概况》等主张近代汉语上起唐初下迄《红楼梦》(1784)前。蒋冀骋在1997年出版的《近代汉语音韵研究》则主张近代音为晚唐五代至明末清初这一时段。

学术界对近代音的起讫时段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语音结构成分的演变具有时间上的前后次序,不是一蹴而成的,如果强调某一音变开始发生的时期,那么近代音就要往上推溯,如平分阴阳、浊上变去都发生在唐代;如果强调某几个音变的一致性,那么精、见系声母腭化为tɕ组的时间就要到清代。二是不同的学者根据的语言事实有别,有的强调词汇,有的强调语法,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近代音是中古音的延续发展,经过近代音的过渡,发展到现代汉语语音(共同语),其音变特征起自中唐,主体是宋元明语音,下限在清初,其语音系统是北方官话语音(共同语)。近代音是一个连续的语音发展过程,前后存在不同的音变现象,官话方言之间也存在音变不同步的问题。因此,近代音并非一个内部一致的音系。

近代音相对中古音来说,发生了许多重要历史音变,综合起来,近代音重要的标志性音变有:轻唇音声母从重唇音声母中分化出来;全浊声母清化;影云以等声母合流为零声母;知庄章三组声母逐渐混同;两呼四等变四呼;入声韵尾合并直至消失;平声分阴阳;全浊上声变去声。这些音变是分别逐渐完成的,并非都同时发生。

在中唐之前的音韵材料里,无论玄奘、玄应还是何超的音系都与《切韵》大同小异,音位系统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中唐之后,语音系统开始动摇,表1是中唐后的音韵材料所表现的音变现象。

表1 中唐后音韵材料表现的音变现象

音系

作者

生卒年或时间

籍贯或区域

声母特点

韵母特点

声调特点

慧琳反切

慧琳

736~820

疏勒

三十六声母,禅床混并,泥娘混并,从邪混并,唇音分轻重两类。

支脂之、霁祭废、东冬、真谆臻、先仙、删山、庚耕、清青、覃谈、盐添严、咸衔凡等混并。

平上去入四调类。

五经文字

张参

714~786

甘肃

泾州

轻唇音产生,有非敷奉微四母。

部分重韵合并,部分三四等韵字合并。

平上去入四调类。

别字异文

敦煌

俗文

8世纪中叶

~10世纪

敦煌

一带

轻唇音产生,非敷奉三母不分。知章两组合并。庄组字部分并入知章。精组三四等字并入知章。浊声母部分清化。喻母三四等合一并与疑影合并。

部分重韵合并,部分三四等韵字合并。

清上(含次浊上)独立,浊上变浊去,清去与浊去有别。

朱翱音系

朱翱

907~960

失考

三十六声母,轻唇音产生,非敷同音,从邪合一,床禅合一,庄章分立,保留全浊声母。喻三、喻四合一。

四十韵部,重韵大都合并,部分三四等字合并,但大致保留四等格局。

平上去入四类,全浊上变去。

表1中的音变主要表现为:声母部分清化,轻唇音声母产生,喻母三、四等合一,重韵合并,部分三、四等字合并,全浊上声部分变去。从某种意义上讲,慧琳音系具转折性意义,朱翱音系具音变的典型性。这些变化说明中古音的组织结构开始松动,这应当是近代音的源头。

五代动乱之后,宋、元代汉语进入了真正的近代音时期,具备了近代音的普遍特征,彻底打破了中古音的音韵结构,整个音位系统有了质的变化,完全进入近代音的范畴,如表2所列音系。

表2 近代音的音位系统

音系

作者

生卒年或时间

籍贯或区域

声母特点

韵母特点

声调特点

邵雍音系

邵雍

1012~1077

河南

辉县

二十四声母,知庄章组合并,全浊声母清化

一二等韵混,三四等韵混,四呼雏形产生,˗m尾尚存,存˗p尾,其他入声混为-ʔ。

全浊上声变去声。

宋词用韵


960~1279

全国范围


十八部, 一二等韵混,三四等韵混,四呼雏形产生,˗m尾尚存,存˗p尾,其他入声混而为一。


朱熹反切

朱熹

1130~1200

徽州

婺源

二十一声母。全浊声母清化,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知庄章合一;轻唇音产生,有f、v两母;存疑母。

三十二韵部。四等格局打破,一二等字、三四等字大都混并,二等字有部分与三四等字合;江韵与阳唐合;入声保留˗p、˗t、˗k;闭口韵存在;支思韵(精组)形成。

有平上去入四调类,全浊上声变去声。

中原音韵

周德清

1277~1365

江西

高安

二十一声母。有v、ŋ 。全浊声母清化,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知庄章合一;儿系字转为零声母;影喻云以等声母混并为零声母。

十九韵部。有-m尾;无入声尾,入声并入阴声;寒桓分韵,-n、-ŋ不混。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派三声。

元代语音与宋代语音的区别主要在于车遮韵、支思韵的定型程度。毛晃、毛居正父子《增修互注礼部韵略》(1162)“微韵”注:“所谓一韵当析而为二者,如麻字韵自奢字以下,马字韵自写字以下,祃字韵自藉字以下,皆当别为一韵,但与之通用可也。盖麻马祃等字皆喉音,奢写藉等字皆齿音,以中原雅声求之,敻然不同矣。”毛居正已经体认到麻韵二等字与三等字的主要元音已有不同,但还没有成为共同语的普遍特征。

确定近代音的下限应当跟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及官话方言进行比较,把近代的语音史料进行归类排比,就会发现明代中叶之后,共同语就突破了近代音的范围,而进入现代官话的范畴:-m尾消失、ɚ韵母形成、开合齐撮四呼定型。标志性的音系是徐孝《合并字学集篇集韵》和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前者更多反映了北方官话,后者更多反映了江淮官话音系,如表3所示。

表3 明代中叶之后的共同语音位系统

音系

作者

成书时间

籍贯

声母特点

韵母特点

声调特点

等韵图经

徐孝

1606

北京

十九声母。无v、ŋ ;微母、疑母均归于影母,变为零声母;知庄章完全混并为卷舌;日母变为ʐ;儿系字转为零声母。

无-m尾,无入声尾,入声并入阴声,寒桓不分韵,-n、-ŋ 不混,“儿”系字可能已变卷舌韵母。

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共四个调类。

耳目资

金尼阁

1626

杜埃城(原属比利时,后属法国)

二十一声母。存v、ŋ ,但v已有变为半元音或纯元音的倾向;疑影喻混读,处于消变中;知庄章组声母仍分洪细;部分庄组字混入精组字。

无-m尾韵,入配阴声,有-ʔ尾,寒桓分韵,-n、-ŋ不混,ɚ 韵产生。

平分阴阳,浊上不变去,而与去声字重读;入声成调,共阴阳上去入五个调类。

现代官话方言的见系字腭化乃至于北京话的尖团音声母部分合流,不是官话方言的普遍特征,仅是部分官话方言现象。如果不计入该项变化,那么近代官话的下限应在明代末叶。

近代音是一个连续体,有过渡阶段,也有方言的不同,但根据每一段共同语的主流音位结构,近代音可以做如表4的分期。

表4 近代音分期

历史阶段

初期官话

(晚唐五代)

早期官话

(宋辽金)

近期官话

(元至明中叶)

现代官话

(明末以来)

代表音系

别字异文音系

邵雍音系

周德清音系

徐孝音系及北京话

音系特点

轻唇音产生

全浊声母部分清化

喻母三四等合一

同摄内重韵合流

三四等韵相混

部分全浊上声变去声

轻重唇音声母分化

同摄内重韵合流

三四等韵相混

全浊声母清化

全浊上声变去声

入声韵尾趋同

车遮韵产生

支思韵产生

四呼系统形成

平声分阴阳调

入声韵尾消失

入声独立成调

见系字在细音前腭化

知庄章组声母合一

二等开口喉牙音腭化

卷舌韵母产生

桓欢与寒山合流

闭口韵消失

入声调消失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