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一种韵书(或材料)中,凡是反切上字能够系联在一起的,就算一个声类。例如,通过系联法证明,《广韵》见系声纽分一、二、四等与三等两类,这表明见系有两个声类。声类不等于声母,比如见系的这两个声类如果按音位学的原则进行归并,这两类实际上是一类声母。为了解释这一反切系联现象,后来学者则倾向于认为之所以切上字分一、二、四等与三等两类,是因为三等字存在j介音使反切上下字的选用存在介音和谐的倾向。因此,有的一个声类就是一个声母,而有的一个声类只是一个声母的条件变体。
陈澧考证出《广韵》有40声类,就三十六字母说,多出4类,即照、穿、床、审、喻各分两类,又把明、微合为一类。后来黄淬伯、白涤洲考证出《广韵》有47声类,即在三十六字母的基础上,把照、穿、床、审、见、溪、疑、晓、影、喻、来11纽各分两类。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考证出《广韵》有51声类,即在黄、白47声类的基础上,又把精、清、从、心4纽分为两类。
声类有时也指声母或声母的类别。等韵学家称声母为字母。清代钱大昕、陈澧认为字母这个名称是从梵文来的,用在汉字上不合适,所以改称声类。声类有时还指韵,最早的一部韵书即是已亡佚的《声类》。清代古韵学家沿用了这一名称,例如孔广森的《诗声类》,严可均的《说文声类》。
见反切系联法。